银行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 专家开降烧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1:3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发言称。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银行的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问题是,高利润、高薪酬伴随的并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优质服务,这其中隐藏的风险到底有多大?银行高利润的保温箱何时才能打破?
利润增幅:31.7%VS18.76%
上述洪崎的话是一句实话。从统计数据来看,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6915亿元,同比增长31.7%,明显高于全部上市公司18.76%的平均增长率。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实际上近三年来银行业利润增速都是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并且在利润占比中也达到了40%左右。而这种数据的出现是有着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安邦咨询在其一份研报中指出,金融市场的高度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异化,以及超量的货币供应成就了中国银行业的虚假繁荣,高利润的背后难以掩盖竞争力下降的后果。“金融业的利润本质上来源于实业。银行利润率的高增长是无法在实体经济利润率下滑的基础上得以持续的。6.04%的工业毛利率水平无法长期支撑高达6.56%的基准贷款利率。”
成因:资本流通不畅
“我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这一方面是吸取了以前民营银行出现的一些风险的教训,一方面确实也导致了合法的资金来源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以往相比,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深入。
付立春认为,我国的金融行业还是个管制行业,有比较多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行政性质比较明显,并且具有垄断性。真正由市场自发生成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民间借贷合法化迟迟没有提上议程,这导致了合法信贷的稀缺性和垄断性,银行掌握了议价权。
洪崎在上述场合的讲话中也提到,“国有股从银行逐步撤出,让社会资本参与,又减少风险,又能够使需要的资金转换到更大的投入当中,以保证经济的合理的调整。”
该体制引起的问题还传导到了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中。
“银行的资产是国有的资产,信贷员为了避免风险承担责任,倾向选择大型的、安全的企业,这种做法在一些银行中仍然存在。”上述商业银行人士称。
央行在2011金融稳定报告中称,银行业“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进一步加剧。从贷款期限看,截至2010年年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连续19个月超过30%,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83.2%,同比上升15.7个百分点。
利率市场化准备仍欠缺
息差收入仍然是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在利息收入方面,五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增长则相对突出,除兴业银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银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华夏、南京、民生三家银行的增幅超过40%。
付立春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高利润是一个直接的打击,所以它的推出会很难。”现在贷款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所改善,但还不够。另外存款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最关键的是存款的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商业银行体系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通胀已经远高于法定存款利率,这实际上是对人民财富的一种剥夺。”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认为,如果政府放开利率管制,必须要在那之前建立合理的资金价格曲线。现在资金定价机制参与者种类单一,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
但他同时也看到了监管的无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业监管开放积极的趋势发生了转变,而随着国际经济的反复动荡,国内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保守。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都受到了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