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样的模式 一样的结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9 01:1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张超“出逃”的消息震动私募界。有消息称,张超于去年下半年被证监会调查,今年3月已被监控,目前滞留美国数月不归。尽管紫石投资方面公开予以否认,称公司正常运营,未被调查,监管部门打电话是正常沟通,但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张超了。

  2010年12月31日,张超正式成立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紫石一期”。这只规模为1.5亿元的结构化产品在短短半年间就异军突起,业绩大放光彩,2011年上半年以43.48%的成绩领衔私募排行榜。尽管至去年下半年到期清盘时绝对收益降至35.98%,但在大盘跌跌不休的背景下,与同行相比堪称“鹤立鸡群”。正是因为紫石一期业绩出众,不少投资人士猜疑张超搞内幕交易。

  据业内流传的一种版本,张超涉及西藏发展的内幕交易。在西藏发展买矿的过程当中,有人将相关信息透露给张超,张超介入之后,又有一家机构资金介入拉升,此后西藏发展成为当年最牛的股票之一。将信息透露给张超的人事发之后,张超就预感此事会波及到他,于是做了一些铺垫,在信息知情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后,张超非常害怕,遂滞美不归。当然,也有人说,张超并未出国,而是隐藏在国内某个地方。

  对投资者来说,张超人在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模式的覆灭。从此前被调查的一些私募来看,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种较为高明的内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资金方+机构”。一位民间私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说,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操盘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将消息传给机构,机构资金拉升完毕,私募出货后再与机构负责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红。这种情况只涉及三个环节,若不调查通话记录之类的,以前是没法查这种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现‘窝里反’的现象。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股票异动会查之前六个月的交易记录,而且听说,交易所对交易相关度比较高的账户监控很严,这样就没法掩饰。”

  当然,上述模式也并非内幕交易的唯一模式,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内幕交易,这些人都未能逃脱法网。“成功的对冲基金往往昙花一现,不仅因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而且因为成功和财富会把出色的投资家的头脑冲昏,或是促使他们提前退休。”诚如美国对冲基金大佬巴顿·比格斯在其名作《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写下的这一段话,在中国私募界也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种较为高明的内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资金方+机构”。一位民间私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说,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操盘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将消息传给机构,机构资金拉升完毕,私募出货后再与机构负责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红。这种情况只涉及三个环节,若不调查通话记录之类的,以前是没法查这种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现‘窝里反’的现象。”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