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6日 11:08 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1地坛论坛”于2011年6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以下为中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先生演讲实录。
曾刚:大家上午好,
我们从两三年前就开始了低碳金融的研究,那时候我们期待哥本哈根会议一些基本的框架,碳交易为代表的碳金融体系,市场会有一个市场的发展,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期待的结果,但是我们关于低碳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很多人细节当中,这个是真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力量,在很多程度上,要胜过我们一个会议的框架。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我想简单讲讲,第一,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第二,绿色金融的体系,第三,中国的发展情况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事情。
第一,低碳经济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不够,所以我们要支持,为什么存在缺口?首先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的商业模式有,目前为止,
这样意味着我们在原来的经济体制、原来商业体系的模式下,是自然的,我们要追求这种低碳的模式是自然得不到现有体系的支持,或者说它会存在必然的缺口,因为二者的评价方式不一样,这有点像银行一个专业的东西,银行的收益是有风险的,我们要把银行的利润风险进行调整,所以银行真正有意义的价值是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创造出环境成本调整的GDP的概念的话,可能会有助于二者体系的相统一,从研究的体系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统计上的可供参考的指标。所以说,二者之间是必然存在差异的。
第一个既然有这样的差异,第二,怎么样弥补这种现有的商业体系或者模式无法完成或者满足低碳经济发展融资的需求,我们怎么样弥补这个?现在我们能做的三种,大概三个层次的模式,第一个层次,我想,限制性的发展,既然二者之间有冲突,主动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和我们原来的生产模式,这可能对低碳经济发展有一个方向,具体到金融来讲,体现两种,第一,我们对银行、融资限制性的行业,我们的融资是有限制的,哪怕是商业上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因为有环境成本,对这种信贷有限制,我们现在都有,银行对一些
另一方面,
第二种模式,商业可持续,第一种是补贴,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因为不断的补贴结果,可能长期内无法持续。第二种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模式,在原有我们不改变机制的模式下,降低它的成本、降低这个业务的成本,有些业务可能是低碳业务,或者低碳发展中产业方向本身是能够产生很好的商业回报,但是前期的风险比较高,这样的话我们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方案,融资的架构,把风险进行分担,这种方式很多,可能会涉及到不同金融机构的进入,或者在这个企业发展、这个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入。这个是完整的金融服务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前端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可能会使私人资本PE进入,中间是政策性资本进入,再成熟,可以卖给市场,公开上市的融资方式。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涉及到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这个过程中,风险得到了分散,风险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每个机构都可以受益,这个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很多机构在做这个事情。
第三,是制度的变革,前面收益成本不发生变化的调整,第三种是调整它的机制,我们刚才讲,为什么低碳发展存在缺口?是因为和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有点不太一致,因为有些成本,包含到我们的商业成本里面来,把成本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把原来没有计算的成本算到成本里面收税。这是比较简单的的,碳税大家提的很多,这样的话,生产的时候最终产生的利润,经过外部成本的调整。这是一种方式。
另外,碳交易,这也是一种方式,两种方式,理论上可以完全一致,碳税和碳交易没有区别,但是现实有信息成本、交易成本,而且,减排过程也会有成本,相对来讲,碳交易的生命力被碳税好一些,因为需要的信息成本多一些,可以把减排的成本最低化。
我有一个观点,低碳的技术、低碳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一定是成本很低的,如果成本很高的减排方式,长期不成立。现在讲混合动力的车卖得很贵,真的是减排吗?我觉得没有减排,肯定在某一个环节非常耗碳,所以总体来讲,未必是低碳,碳交易有个好处,减排过程中,把成本降到最低,这个是符合我们一般的逻辑。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买一个很昂贵的东西,说单位能耗低,但是因为商业成本高,说明某些方面实际产生综合方面消耗的东西比较多,这方面,碳交易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中国在这三方面的发展,目前我们都有,包括第一方面,限制性的政策,我们现在的绿色金融,包括我们的监管部门、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我们对限制性的行业都是有限制,同时现在有很多企业,包括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在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也正在履行它的职责,也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第二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很多银行通过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借鉴现在国际很多的渠道和机制,也创新出了很多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各种模式,这些业务模式目前得到了很多的推广,目前也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了,我想从长期看,我们目前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不够,当然这个可能还会涉及到我们整个银行监管体系的调整,什么意思?我们银行、金融体系是一个风险的行业,整个监管体系比较严,我们经常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政策处于矛盾当中,一方面我们希望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金融体系稳定的角度,我们不断强化对银行金融体系的监管,我们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建立了标准的银行监管体系,意味着银行要尽可能的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这是一个很冲突的事情。一方面架构要分散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需要监管政策方面的调整,对特定行业风险的容忍度,我们过去这段时间,大家关注到我们国内,银行出了一个指引,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容忍度,监管成本大幅度下降。
所以在绿色金融领域,未来在我们相关的产业研究比较成熟的时候,也可以在这方面有一些发展,这个使我们原来的商业可持续的范围变得更大,因为银行的风险成本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
第三个方面,大的体制变革,包括碳税、碳交易,这两个东西从长远来看,是最有效的东西,真正意义把我们商业的模式和真正低碳的发展方向完全统一起来了,借助一种手段,使每个企业最后在市场实现的商业利益和发展方向统一起来。银行应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通过碳税和碳交易,拿到一个成本调整后GDP指标,这样我们的收益、我们的风险,低碳发展方向、银行追求商业利益两方面的行为可以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税怎么征,征多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正在探讨,世界范围内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国内也在探讨往这个方向发展,这个是国内目前的发展反向。
低碳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是一个很系统的东西,有短期可以做的,长期可以做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长期内可以完成,这个体系里面,有些要放到中央的政策层面才能做,一个完整的经过架构的打造,绿色金融、低碳技术产业风险容忍度的提高,这是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包括碳税、碳交易的制定,不是地方政府可以做的。
还有一些东西是地方政府或者每个企业可以参与的,比如相对的激励手段,现有的范围内可以做,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引领了整个发展方向的金融中心,这方面补贴式的支持、财税政策的支持,我觉得有必要,而且从长远看,意义深远。
第二个方面,政府引导了一些资金可以参与到我们商业模式的打造,因为这个里面有风险,这个风险可以由金融机构承担,我们有很多私人机构在里面,但是里面的风险范围不是很大,公共的机构可以涉及到这个里面做一些支持,帮助分担风险,这里面政府发起的基金等等,都在发挥这些作用,实际上它发挥的作用,一个公共机构、公共性的基金也可以完成,单单从分担风险的角度讲,一般的机构也可以完成,只是需要政策性导向的基金和机构。
第三个层面,积聚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金融中心是需要积聚的。要想成为一个绿色金融中心,首先要有这样机构的聚集,各类投资类的机构、和碳市场相关机关,中介服务的机构,有这样的积聚,才真正有可能金融中心功能的充分发挥,或者在自己可以影响的范围内,在一个局部区域进行市场尝试,进行市场方面产品和市场方面的创新,这个是未来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的一些方向。
我简单讲这样一些内容,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题目,也希望以后能和大家在这个方面多做一些交流,谢谢!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