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评论:失败的亮相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22:43 来源: 新浪财经导读:惠普TouchPad推出之后销售乏力,甚至出现了库存积压的现象。MarketWatch专栏作家普莱蒂(Therese Poletti)撰文指出,尽管移动部门对于整个惠普而言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平板产品的厄运却可以折射出其他的问题,比如惠普对收购对象的消化能力,对未来的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等等。
以下即普莱蒂的评论文章全文:
今年年初的时候,惠普首席执行官李艾科(Léo Apotheker)曾经说过,他们在确定自己的产品已经“完美”之前是不会推出平板电脑的,当时就让人觉得,他迟早会为自己夸下这样的海口感到后悔的。
周四,惠普就将发布自己的第三财季财报了,相信届时投资者或许就会更加明白TouchPad到底有多么不完美了——至少销售数字是很不完美的。就在上周,惠普还做出了TouchPad降价100美元的决定——原本,它的价格是与评估(AAPL)的iPad大致相当的。
“和苹果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他们的产品也没有丝毫的过人之处。”Gartner Inc分析师杜拉尼(Ken Dulaney)直言不讳,“人们还是想要iPad。”
TouchPad是7月1日才推出的,因此这样的评价听起来就实在有些刺耳。毕竟,这一曾经万众期待的产品来到市场上才只有一个半月。这也就意味着,惠普截至7月底的第三财季数据当中将只能计入它第一个月的销售情况。
只是,TouchPad“显然是肯定没有达到预期的”。Gleacher & Co分析师马歇尔(Brian Marshall)在周二的电子邮件当中写道,“我想,他们的目标应该是今年销售300万到500万部,而现在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阶段性目标。”
马绍尔解释道,产品降价肯定是为了“刺激需求”,但是现在仍然无法确定这一措施能否收到效果。周二晚些时候,AllThingsD报道称,百思买(BBY)目前出现了TouchPad积压的情况,他们的总库存为27万部,而卖出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惠普的发言人拒绝对这一报道发表任何评论。该公司在声明当中宣称,他们还将“持续进行价格评估”,而且在返校季节当中还将进一步降低TouchPad的价格。
许多投资者或许还记得,iPad是2010年4月上市的,之后在不到六十天内就卖出了200万部。根据苹果提供的数据,上个季度,他们总计卖出了925万部平板电脑。
“在这个领域,苹果确实是很难超越的。”杜拉尼指出,评估控制着平板电脑市场90%以上的份额,后者本质上完全可以叫做“iPad市场”。
惠普的TouchPad使用的是他们自己的webOS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来自曾经由前苹果硬件工程师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领导的Palm,后者于2010年在风雨飘摇中被惠普以12亿美元收购了,相当时间以来,人们都对惠普改变收购对象的命运寄予了强烈的期望。
尽管据估计,李艾科和他的团队可能会让Palm业务部门自行负责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开发,以及webOS软件的改良,但是一些新产品,尤其是TouchPad,显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华尔街日报》的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认为,TouchPad“简而言之就是比不上iPad。电池续航能力更差,应用程序缺乏,还有其他各种问题都困扰着这种产品”。
Enderle Group分析师安德鲁(Rob Enderle)也是类似观点,他补充道,TouchPad哪怕硬件也落后评估的产品一筹。他在电子邮件当中写道,他认为“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说服人们购买它,而不是iPad”。
惠普是否会在财报研讨会上发布最新的销售数字,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在该公司降价之后,外界的预期显然也降温了。一些分析师希望平板电脑的销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PC销售逐季下滑的消极影响。
当然,惠普的移动业务至少目前还很难成为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对于整个惠普而言,这一业务还是相对较小的。BMO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贝克曼(Keith Bachman)估计,2012财年之内,惠普将售出大约150万部平板产品,创造6亿7500万美元营收,而相对于1320亿美元的整体营收预期而言,前者无疑只是个小数目。
然而,这一糟糕的亮相还是引起了一些忧虑,人们开始担心这一收购交易的执行情况了,以及李艾科和他的团队在资源配置上是否存在问题。贝克曼周三调降了惠普的股票评级,并再度提出了惠普拆分PC业务的话题——尽管他同时也承认,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困难。
Auriga USA分析师亨特(Kevin Hunt)给予惠普的评级是持有,将其股票评论为“典型的价格陷阱”。
“平板电脑亮相目前看来似乎是失败了。”他在研究报告当中写道,“研发和行销开支也成为了未来的一个巨大问号。”(玉祥)
本文为译者授权新浪财经独家使用,任何媒体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若需授权必须经新浪财经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如果私自转载本文,译者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