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风险规避浪潮席卷美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3 17:16 来源: 新浪财经

  导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萨缪尔森(Robert J. Samuelson)10月3日发表评论表示,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美国的消费者、企业以及投资者更加倾向于规避风险,结果是消费、生产还有投资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美国经济有可能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该文章摘译:

  考夫曼基金会经济学家罗伯特-李坦(Robert Litan)曾经指出,今天的财富500强企业有一半是在经济衰退或者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候创立的。因为这个时期,雇佣工人更加便宜,办公场所的房租更少,商品价格也更加低廉。但是李坦怀疑同样的事情可能不会在今天发生。以往经济萧条的时候,创建新企业的步伐很少降低,但是今天这个速度却急剧下降,从2006年到2009年新开办企业的数量下降了27%。由于创造就业机会严重依赖新企业的创立,所以才造成如今失业率如此之高。李坦说,现在的情况让人灰心,人们更喜欢规避风险。

  美国人一贯自视充满干劲,愿意承担风险,我们的乐观数次拯救了美国,但是现在这种观点正在和现实发生冲突。2008-09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了数百万人,风险规避者、杞人忧天者还有受害者的队伍迅速扩大,这也许是对过渡借款、房价膨胀还有失去工作的反应。但是现在这种恐惧正在自我实现,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复苏。

  我们正在被这种糟糕的情绪制约着,人们开始减少消费并观望着事态的进展。乐观情绪支持经济的繁荣,同时悲观情绪将延长经济的衰退。和“非理性繁荣”刚好相反,如果人们产生悲观情绪,那么这种心理就会自我实现,很不幸,现在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的感觉。

  消费者: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连续处于最低点。美国咨询商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依据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购买计划制定的,以1985年的态度做为基期,其数值是100。年景好的时候通常是120-140,9月份最新的数据是45.4,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2月,为25.3。美国咨询商会的肯恩-戈尔兹坦表示,他们从没有看到这个数据数据这么低并维持这么长的时间。

  大企业经理:众所周知,大企业有2万亿美元的资金和有价证券,比2007年末增加了5200亿美元。如果经理人们对未来有信心的话,他们可以用这些钱雇佣新工人,投资新工厂,制造新产品。但是他们却把钱存起来,用于预防下一次经济危机。

  小企业经理:全美独立工商业者联合会的霍利·韦德(Holly Wade)说,他们的从1974年开始发布的中小企业乐观程度指数,现在正处于历史最低点,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只有11%的公司愿意雇佣工人。小公司(工人少于500人)的雇工量是全部雇工人数的一半。

  投资者:股市价值反应了人们对未来利润的预期,一个反映这种预期的指标就是市盈率(股票市价于每股收益的比值)。高的市盈率表示乐观,今天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为13.8。标准普尔的霍华德·斯利福布莱特(Howard Silverblatt) 说,现在市盈率比1950年到2011年的平均市盈率的18还要低。

  尽管可以理解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但是集体性的规避风险正在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谨慎,那么美国的经济将停滞或者变得更差。设想如果消费者能够消化掉一些被压抑的需求,股价能够上涨10%,公司能够利用手中的2000亿美元制造新产品、修建新厂房,企业家能够多开办10%的新公司,那么一个强劲的经济复苏将可以自我维持下去。

  一个好消息是,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客观的讲,一些经济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家庭的负债更少,因为很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已经被偿还或者冲销,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现在的债务负担是1994年以来最低的,消费者现在可以更多的消费了。可是这些并不是注定发生的,穆迪分析师马克·赞迪(Mark Zandi)表示,信心通常反映经济条件,但是并不会创造经济条件,有时候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时企业、消费者还有投资者的行为都会停止,现在就是这样。

  心理上的变动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大的刺激措施无法引发强劲的经济复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家庭或者企业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那么政府的刺激政策将被稀释。同时过分强调刺激政策,将增加消费者和企业对疲软经济的关注,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者减税的方式,那么他们会更加确信经济将出现萧条。很明显,这两种措施我们的政府都实行了。

  很多棘手的问题正在影响美国经济:房地产泡沫破灭,欧债危机爆发,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但是最严重的就是风险规避对经济的影响。正如政府罗斯福总统所说:我们真正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鹿城/编译)

  本文为译者授权新浪财经独家使用,任何媒体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若需授权必须经新浪财经与译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如果私自转载本文,译者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