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孙铮:及时渗透 Just In Time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17:42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孙铮做客新浪EMBA频道《商学院院长系列访谈》,就商学院的本质在于分清商业与事业、义与利之间的取舍、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基、中国资本走向国际市场、商学院经营的是精神产品等话题发表看法。

  本期嘉宾孙铮简介:

  孙铮,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您觉得EMBA与MBA有什么区别?

  孙铮:根据我个人的观察,EMBA已经是高管人员了,已经是某一个“O”了,他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而我们现在的MBA更多的是一些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他们现在可能对将来的职业规划还不是很明确,还在选择的过程中。当然,不排除有一些MBA学员毕业后自己去创业了。我们上海财经大学也有一个科技园区,国家科技部批准了两个社会科学类的大学办科技园区(其他的都是工科或者是综合性大学),北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南方就是上海财经大学。我们的科技园区,叫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园区。我们现在很多的MBA、MPACC这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都在科技园区办自己的小公司,他们享受很多政策,税收的政策、工商登记的政策、落户口的政策等等,学校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些机会,包括他们的办公场所,甚至于房租等等都给他们创造条件,我们称其为“孵化”,帮助他们逐步壮大。

  对于EMBA的教学,更多的是放在理念教育和现实遇到的问题上。作为一个领导者,比如公司准备IPO,那么如何到美国去上市?如果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把中国借壳上市这条路堵死了,就只能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板块上市,那么具体的运作,包括怎么去找券商、投行、会计师、律师,EMBA的学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很实在的。而这些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有时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但是对MBA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进入那么具体的东西,现在的地位还不是那么高,分管的工作还是很小的一块,有一些MBA学员在创业时,也是什么事情都想尝试,总体上,他们对自己将来怎么走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一些面上的、一般的案例教学。我们觉得两者还是有所差别的。

  主持人:那对于MBA也好,或者是EMBA也好,刚才您介绍的那些是不是可以说“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

  孙铮:对。总体上来说,如果跟我们的学术型人才相比,他们的不同就是更加侧重学以致用,要解决实际问题。

  主持人:说到学以致用,很多商学院都是在做案例教学。您以前就案例教学提到过一个“just in time”的概念,能不能阐述一下?

  孙铮:先说说我们财经类院校商学院的一种传统。商学院有些教师是外聘的,有的来自实务界直接在一线作为企业家、企业高管人员操作的,有的来自于政界,是制定政策的。但只要是商学院的老师、教员们,不管是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还是外聘的教师,他们都有一个责任或者说一种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时时刻刻思考如何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变成可以用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比如我最近遇到两件事情,我都会及时地把它渗透到我具体的教学当中。我是教会计的,我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资产的证券化。如果中国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我认为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地方的融资平台,政府不能直接向银行去举债,于是它利用地方融资平台的城投公司去举债,即用地方政府下面组建的公司向银行去举债,然后银行和各个地方政府组建的公司之间发生越来越大金额的借贷关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集聚的滥资产越来越多。这个资产如果要脱手的话,就必须要转移,于是就找到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要买银行的产品,需要钱,而这些钱从哪儿来呢?信托公司会研究出很多的金融工具,在我们中国称之为个人理财产品,我们的父母亲们会到银行柜台里面直接去买的那些个人理财产品。

  于是,信托公司把老百姓的退休金变成了资金,然后洗掉了银行的不良资产。这里面所带来的危机,对企业的危机、银行的危机、信托公司的危机,还有会计事务所在里面发挥的作用等等,这种过程把它讲清楚不容易。一般的老百姓储户们的金融资产的风险在哪里?能不能把这些放在我们案例里面去比较?我们就能做到。我在讲课当中,会把很多资产负债表里的内容和实际风险都表外化,然后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这都是非常鲜活的例子。

  还有我刚才讲到的中国概念股。中国概念股怎么会演变成中国的一场岌岌可危的信誉灾难,这个过程中道德上的问题在哪里,技术上的问题在哪里,不熟悉国外管制制度造成的一种审视在哪里,里面运用了哪些金融工具等等,这中间活生生的东西都可以渗透到我们MBA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比如讲投行的课程,投行在中国的概念股当中扮演什么角色。比如讲审计,怎么去辨别财务报表里面的风险,就可以把这些公司怎么财务造假的实例加进去。讲银行体制跟中国概念股的关系,可以讲我们银行的系统是怎样伪造银行对账单的……这里面的故事太多了,just in time,就是要及时地渗透到你的案例。案例教学不一定你要研发出一个几万字的案例出来,把一些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及时渗透到教材、讲课中去,哪怕是做几页教学PPT都可以。我认为作为给MBA上课的老师,要凭着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养成这个习惯,讲好课,做好的课件。

  还有一个问题,我跟媒体经常讲,我说美国的商学院要求学生们要能看懂《华尔街日报》。我不知道中国的商学院学生有多少人能够看明白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里面的信息,但对于老师来说,这些是很必要的。比如说金融危机来了,单看证券类报纸上刊登的临时性公告,就很有趣。有一个例子,三一重工它的设备卖不掉了,它和它的租赁公司、它的客户三方间签订了一个租赁合同,这个租赁合同促使三一重工用金融工具完成了它的促销,这对于首席营销官就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只知道怎样做广告、卖产品是不够的,更要知道怎样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然后回过来,这里面用了很多金融工具,而这类金融工具将有可能带来风险,那么营销过程当中的风险是什么,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等等,这个问题太大了。

  这种案例,完全可以从2008年8月份开始一直跟踪到现在。每个月、每个礼拜我们的教师都可以从上市公司的临时性公告里面找这些案例,然后把这些案例直接挂上网,上课时就让学生去分析、思考。把这些个公告写成一个案例,就是很好的案例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问学生们他们的案例学习情况,有的就说不知道这些公告在讲什么问题,我就跟他讲,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哪怕只用到10%的知识,你都可以画一个图,把事件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只要你能够描述清楚,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你就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你就可以抓住未来的商机。我觉得这种教学要成为每一个商学院教师的习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