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股评论:失业数字VS就业数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21:14 来源: 新浪财经

   导读:MarketWatch首席经济学家凯尔纳(Irwin Kellner)撰文对失业率和支薪人数两大统计数据的差异和趋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描绘具体情况时,支薪人数才是更可靠的指标,但好在这一次,失业率的降低也有着积极意义,可能是昭示着局面正在走过转折点。

  以下即凯尔纳的评论文章全文:

  每个月,劳工统计局都会发布两个就业指标。现在,这两个指标正在讲述着两个全然不同的故事,这就太要命了。

  大家都想要知道,美国经济目前所经历的,是否是一场那种就业面无感的复苏?如果你看支薪人数数字,它似乎是在提供一个肯定的答案。可是你看家庭调查数字的话,似乎又会对此有所怀疑了。

  众所周知,家庭调查正是失业率数字计算的基础,而这一数字是被广泛关注的,而且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和过去的历次复苏相比,我们今日的失业率确实是很高的。无论其他数据是怎样的表现,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而言,这就是一场和他们没有关系的复苏。

  然而,要真正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其实失业率的准确性是比不上就业数据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失业率数字是会受到受调查者回答政府问题时的方式的影响,进而产生一些扭曲。

  具体说来,一个人要被计算为失业者,则他必须满足四个条件:首先,至少要有十六周岁,其次,并不是在学校读书,在监狱服刑,在医院住院或者是在军队服役,第三,身体上具有工作的能力,第四,在调查进行时是在找工作,而又没有找到。

  前三个都是最基本的要件,是没有谁会提出质疑的,但是这第四个标准,事实上,在经济学家当中是由很大争论的。

  这是因为,调查并没有询问这个人在找工作上下了多大的工夫,是每天都在找,还是每周,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偶一为之?同样,调查也没有弄清楚这个人放弃某个机会是因为什么原因,比如是因为离家太远,是因为工资比以前的工作低,还是因为不喜欢工作环境?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名义失业率往往都会夸大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在萧条时期,比如现在,它则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真实严峻程度体现不足。

  比如说,现在的失业者数字,就没有计入那些失业太长时间,最终心灰意冷,不再尝试去找工作的人,没有计入那些不充分就业的人,后者目前工作的要求往往都大大低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或者掌握技能的水平,或者他们希望找一份全职工作,但是得到的却只是兼职的机会。

  如果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的话,实际的失业率就不会是目前的8.6%,很可能会相当于这一数字的近三倍。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许多经济学家才更加青睐就业数字:你要么有工作,要么没有,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这一数字的来源是支薪人数,对全美大约40万雇主调查所得的结果。这也是个统计层面的优势,因为家庭调查的涉及对象只有大约6万个家庭。

  在大多数时候,使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数据,并不会带来什么麻烦,因为两者尽管在具体读数上有差异,但是大势还是共进退的。

  可是现在,却不是那样了。

  家庭调查计算的是那些宣布自己在工作的人的数字,而支薪人数调查告诉我们的是有多少工作机会存在。家庭调查显示出较好的增长势头,而支薪人数调查却显示局面并未改善。

  这样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两个因素。首先是家庭调查计入了那些做兼职工作的人的数字,而在今天这样工作不好找的时候,这部分人的数字往往都会明显增长。其次是家庭调查更容易捕捉到那些新公司的数据,因为劳工统计局的支薪人数调查都是针对那些数据库中已有的雇主。

  事实上,在2001年衰退之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结果是,在大多数人的感觉层面,那一次的衰退是直到2004年大选时才告结束的。

  好在,我们今天的局面中还是有亮点存在的。失业率最近跌到了近三年半时间的低点,或许是意味着支薪人数数字将会在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赶上来,呈现出与家庭调查数字相匹配的走势。

  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的复苏就将不再是就业面无感的了。(子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