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记者调查6种大田菜用药情况 豆角打药最频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3:08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记者在地头捡到的农药瓶   记者在地头捡到的农药瓶
记者调查6种大田菜用药情况豆角打药最频繁
  大白菜从种到收要打三四遍药   大白菜从种到收要打三四遍药

  一根豆角身上带着11种农药,便走上了百姓的餐桌,近日,“安徽毒豆角”再次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市民很想知道:我们日常买到的蔬菜在到达餐桌之前,究竟经过了多少农药的“洗礼”?在种植过程中农药的用量是否规范?为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蔬菜种植过程 ,近日,记者走访城阳、即墨等蔬菜主产区的田间地头,详细调查了豆角、生菜、大白菜、土豆等6类大田蔬菜的用药情况。

  ◎记者探访

  蔬菜地头,农药包装袋很常见

  8月27日,记者首先乘车来到城阳夏庄,在靠近白沙河的地方有一片种植蔬菜的田地 。据村民介绍 ,这几年夏庄种菜的少了,而且产量也没以往高。

  顺着村民指引的路线,记者找到了菜地 ,那里种着茄子 、豆角、黄瓜等蔬菜。记者在地头走了一遭,发现多种农药的包装袋散落在地头,有杀虫的,也有杀菌的。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仅杀虫农药就有四种,从袋子的色泽看,应该是刚用过不久。

  正在地里摆弄大白菜的栾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地少了,他家只有一亩地 ,种的蔬菜也少。“我们家只种了点豆角、大白菜,主要是自己吃,吃不了的就拿到街道上卖。”

  说起蔬菜打农药,栾师傅指着不远处的豆角说,他家很少打药。“种的菜都是自家吃,长的丑俊不太在乎,买农药还得花钱,所以农药打得少。”栾师傅说,豆角招虫比较厉害,为了吃起来放心,他往往隔7~10天才打一次药,“豆角上的虫子自然少不了,但我们又不是卖菜的,不用过于担心产量。”

  1 豆角 两三天就打一次药

  在夏庄的街道上,记者看到了不少卖菜的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菜农。这些马路摊位上只有黄瓜、豆角、茄子等蔬菜,菜农们说,这都是家里种的。

  记者与一位姓李的菜农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现在大田里的蔬菜少,只有黄瓜、豆角、茄子。“哪一个生虫比较多?”记者试探性地问。“现在豆角上的虫子很厉害,需要勤打药,黄瓜和茄子好一些。”李师傅说。

  “豆角多久打一次药?”“我一般两三天就打一次,如果打得不勤,虫子就把豆角咬坏了。”

  现在都要用什么药呢?“杀虫、杀菌的都要用,像吡虫啉、百菌清、氟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都是常用的药。”

  “用药量重而且打得那么频繁,不会有问题吗?”“再说现在的药不像以前,药性没那么厉害。”李师傅说,“而且买农药的时候大家也很小心,都是选择低毒农药。”由于用的农药大都为低毒,所以打药时会打得重一些。李师傅还说,“现在虫子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打得轻了根本杀不死虫。我们一般会打得重一些。”

  2 生菜、油麦菜 下过雨就打杀菌药

  王师傅在城阳有一块菜地,主要种植生菜和油麦菜。他告诉记者,生菜和油麦菜生虫比较少,但容易生菌,杀菌的药用得比较多,阴雨天一过就得打药。“杀菌常用的是百菌清,用药间隔期是7~10天,如果不是连续阴雨天,可以过了间隔期再打,如果阴雨天比较多,4~5天就得打一次。”王师傅说。

  记者在百菌清农药包装上看到它的使用说明,“发病初期喷洒700~800倍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但是王师傅告诉记者,他们使用时一般会提高浓度,只稀释到400~500倍。

  为了能达到杀菌、防菌的效果,百菌清至少要连续打两三次。遇到在收菜之前有阴雨天气、还需要再打农药的情况 ,一般农户会选择药性较弱、间隔期比较短的农药,“当然,有些种菜的可能觉得反正也不是自己吃,这方面就不太注意。但是现在想把菜运进市里得过好几次检查,他们也不太敢乱用,要是让人查出来农药超标,往后就不好卖了。”

  3 大白菜 包心前要打3次药

  8月底至9月初正是栽种大白菜的季节。9月2日,记者来到即墨的南庄村时,菜农周师傅已经育苗结束。说起用药问题周师傅一点都不回避,“大田白菜必须用药,不然就被虫子吃光了。”

  周师傅说,大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很容易招小菜娥、菜青虫,尤其是在育苗期、包心前这段时间,打药是基本的种植环节。“我现在主要是用生物农药,像阿维菌素、甲维盐、灭幼脲。”周师傅告诉记者,用生物农药主要是防止农残,“大家对蔬菜安全很重视,如果出现农残我的菜就全毁了。”

  生物农药用量如何控制?“阿维菌素、甲维盐,我都按照1:2000倍的比例使用,如果虫害严重,可以提高至1:1500倍。虽然用量大了,但因为间隔期长,所以不会出现农残。”周师傅告诉记者,如果管理科学,大白菜从种植到收获,只需打三四遍农药即可。“一般育苗期需要打两次药,包心前打1~2次。在后期,随着天气转冷,害虫也少了,几乎不用药。”

  4 韭菜 有菜农用高毒农药灌地蛆

  一位种植韭菜的郭师傅告诉记者,“韭菜生虫子不多,用的比较多的是杀菌的药。我通常选择的是多菌灵,它的安全间隔期是15天,但夏天细菌容易滋生,雨水多时10天左右就得打一次,雨水少的话半个月打一次。现在天气渐凉,打药也会少很多,9月份最多只需要打一次药。”

  但是另一位姓刘的菜农则告诉记者,韭菜的根部有时候会生韭蛆,防治这种虫害一般采用随水灌药的方法。“露天种植的韭菜,用药次数会依收获的次数来确定,一般是6~7次。在3月中下旬和9月的上旬都需要灌一次药。”

  刘师傅说,如果采用大棚种植,收获次数更多,灌药的次数也会相应增加。“需要分别在9月、11月下旬、腊月下旬和第二年的5月分别灌药,总共灌药4次。”

  刘师傅还向记者透露,他在防治韭蛆时通常选用的农药是乙硫磷。而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乙硫磷是一种“高效、高毒、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在常温下挥发很小。”这种高毒农药是否允许销售?他含糊地说:“我也不太清楚。”

  5 土豆 从种到收需打4遍药

  土豆是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有着“大众蔬菜”的头衔,寻常百姓家的三餐少不了它。土豆究竟打不打农药?如果打的话需要打几次?是否会出现农药残留呢?这些疑问不仅记者有,相信市民也想知道答案。近日,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专门种植土豆的菜农,他说,种菜没几个不打药的,“但土豆一般不会出现农残”。

  “土豆也会生病、招虫子 ,怎么防止呢?只能靠打药。”胶州铺集镇东黄姑庵村的菜农刘忠法说,他种植土豆已有多年,而且是规模化基地种植,说起打农药,刘忠法并不回避,“蔬菜打药很正常,就像人病了去医院一样。”

  怎么打药呢?“土豆从种下去不久,便需要打第一遍药,主要是防止害虫把苗吃了。”刘忠法说,第一遍用的是菊酯类农药,例如溴氰菊酯乳油、氰戊菊酯乳油等,而且是低毒的,“打上之后,需要看防病的情况,如果虫害严重就需要再打一遍。”刘忠法告诉记者,土豆最怕晚疫病、早疫病,需要在开花前后分别打农药,“我们常用的是百菌清、波尔多液,按照一定比例机械化喷洒。”

  刘忠法说,土豆打药并不是很频繁,只要苗期、花期防治到位,从种到收,土豆打4遍农药就行了。说到市民担心的农药残留,刘忠法说不用担心,“土豆在地下,而喷洒农药是在地上,农药不会打到根茎上,而且土豆用药间隔期长,一般不会出现农残。”

  农药店

  只推荐农药,用量靠菜农估摸

  9月3日,一位多年从事农药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药按照毒性来分,可以简单分为高毒农药和中低毒农药。“现在高毒农药已经被国家禁止使用了 ,但是为了实现杀虫或者杀菌的效果 ,许多菜农还是偷着用。”

  采访中他也提到,农药生产商通常在用药说明中会故意提高稀释的倍数,比如农药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通常要稀释到1000倍,他们会标注上稀释倍数为1500倍。这样做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生产的农药药性好,可以提高竞争力;另一个可能也是考虑到许多农户为了达到更好地杀虫效果,会习惯性地增大用药剂量。比如,虽然许多农药标注的稀释量是1200倍~1500倍,菜农在实际用的时候只会稀释到800倍~1000倍。

  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农户在菜地打药时,极少带标准的测量仪器,基本上靠“估摸”。大部分农户都是用家里的水桶稀释,但这些桶大小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大体估摸一下,“反正多一点少一点也没关系”。

  种植专家

  用药不可怕,怕的是间隔期短

  青岛市蔬菜科技示范园果蔬示范推广中心的周春雷主任认为,导致蔬菜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不是用不用药的问题,而是使用细节存在漏洞。他说,蔬菜打药并不可怕,怕就怕菜农不按间隔期合理用药 。

  “不管是大田蔬菜还是大棚蔬菜,都会遭到病虫害的侵袭,所以用药除害是很正常的做法。现在很多人谈蔬菜用药色变,其实有点误区。”周主任说,造成现在这个局面,主要是菜农不规范用药所致,“很多菜农打药不管间隔期,像豆角,有的就是随打随摘,一怕生虫影响产量,二怕豆角变老,出现了‘今天打上药 、明天就采摘’的情况。”

  周主任说,现在农药的间隔期一般是7天~10天,如果打药太过频繁,像那些两三天打一遍的,出现农残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地方还有高毒农药在销售、使用,这都是农残超标的原因。

  大学教授

  地头蔬菜用药缺乏有效监管

  对于农药使用缺乏监管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的副院长王智已关注了很长时间。他说,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 ,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农药从生产、销售 、使用、检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现在就是使用这个环节容易出问题,缺少了对农民使用农药的指导。”

  说到农业部门指导缺失的原因,王副院长认为,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是农业部门不能充分履行指导职能的两大因素。“自从对农药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后 ,农药流通也引进了竞争机制 ,同时放宽了农药零售渠道和零售价格 ,由于体制问题,供销社、肥料站、农技站、植保站已经名存实亡,大量个体户挂靠,导致管理松散、以费代管问题的普遍存在 。目前农民用药还缺乏有效指导。”

  个例

  自己包地种菜,一滴药也不用

  市民刘先生原本在市区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后来他却辞了职,自己在胶南包地种起了菜。“新闻上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 ,就想自己尝试一下生态农业的路子。”他养了一些山鸡和猪,后来也尝试自己种菜。

  他告诉记者,种菜过程中他完全抛开农药和化肥,只进行人工除虫,用的肥料也都是猪和牛的粪便,但是蔬菜通常被虫子吃得一干二净。“我只能吃虫子剩下的,有时候它们可一点都不给你留。”刘先生苦笑着说。他给记者看了一张他完全没用化肥和农药种植而生长出来的小白菜,叶片的部分几乎是千疮百孔,而且叶子的边缘还出现了发黄、腐烂的情况。

  市农委

  一直在加强地头用药监管

  就目前本市农药使用监管情况,记者也询问了市农委的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打击农药销售点将高残留农药违规销售给散户的情况,2008年他们就查处了 14家,并取消了定点资格 ,这两年销售点已变得更加规范。

  谈到目前农民用药缺乏有效监管、指导的问题,工作人员说,他们也通过多种方式对此进行规范。“由于农户太多,而我们执法人员又少,因此无法监管到每一户、每一片粮食、蔬菜,对用药量、次数也难掌握。为此,每年我们都会通过送科技下乡、赶农业大集、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农民科学用药的宣传。像农技推广部门、地方政府,都应对农民用药更加关注,只有从基层抓起,才可能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出现。”文/图 记者 李伟伟 见习记者 孙祥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