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宪:需关注民生指标的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4:11 来源: 新闻晨报

  陈宪

  近几年,我国与民生有关的指标开始好看起来。这首先表明社会各方面对民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且,民生指标代表着投入,它的好看意味着老百姓实惠的增加。然而,在指标的背后,还有着更加重要的内容,需予以关注。

  就教育领域而言,2010年公布的国家教改纲要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这一承诺终于要兑现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这笔经费是一个总量,它的分配结构如何,是否能够带来不断改善的教育公平、不断提高的教育质量,则有待观察。我们在关心这个4%是否达到的同时,要更加关心事关教育公平的经费分配结构,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为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提高创造积极条件。

  就住房领域而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3000万套保障房,使城镇保障性住房占全部住房的比重达到20%。2012年,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资金,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这些住房无疑将惠及一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居民。然而,受制于公共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保障性住房在类型选择、租售制度和物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影响到居民住房福利、公共资源效率乃至社会诚信建设。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应成为保障房的主打,相关的制度建设要加快步伐,惟其如此,大规模保障性住房投入才能形成最大化的民生效应。

  在民生的其他方面,如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企业退休金等,近年来也采取了较大力度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颇受民众期待的相关政策。但是应当看到,在指标背后,仍有着一些尚未解决的制度性问题,能否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指标增长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民生利益是否能得到可持续的保障。

  在看到财政支出中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对某些指标的内涵和计算口径持有一些疑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2/3。所谓公共财政支出,就是政府的全部支出。从大的支出结构看,不难得到2/3这一占比,甚至可以得到更高的占比。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每项具体的财政支出中,都包括政府自身的支出和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两个部分,如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支出,对于民生来说,前者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一旦前者比例过高,民生得到的实惠就会减少。

  必须注意的是,过去几年民生支出的较快增加,是建立在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其中,首先是经济高速增长,扩大了税收来源;其次是非税收入增长,主要是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当然,更加严格的税收征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未来若干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将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土地出让金减少等因素,出现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体制改革将加快步伐,这固然也将有利于民生改善,但政府可支配收入会相应减少。这些都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不仅要做调整支出增量的文章,也要做调整支出存量的文章,并不断提高民生支出的使用效率,使民生得以持续地改善,老百姓的满意度持续地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任何脱离经济长期发展可能性而建立起来的过高水平的保障和福利制度,不仅不能长久,而且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中国近年来以较大规模投入搞民生保障,是在还过去的一些欠账,同时和发展方式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以及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在开始建立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之初,就要深刻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合理的均衡点。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