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产品牌服装偏爱取洋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1 10:55 来源: 武汉晨报
  汉口江汉路一商场里马克华菲店面洋名称格外醒目。记者詹松 摄   汉口江汉路一商场里马克华菲店面洋名称格外醒目。记者詹松 摄

  记者陈小敏

  FIVE PLUS、MOVE UP、LYDS、STAM……在解放大道一家百货商场四楼的女装区,放眼望去,各专柜主标识几乎都用的是英文名,价格也与国际接轨,一条围巾三五百,一件春装动辄上千元,细看商标,却发现这些服装产地多在国内,上海、广州、东莞、青岛等城市,也有武汉生产的。市场真的买账吗?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欧时力、丽蓓卡、艾格、马克华菲、曼娅奴……这些听上去洋气十足的服装品牌,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昨天,记者走访商场专柜了解到,欧时力产自广州,丽蓓卡产自武汉,艾格、马克华菲则产自上海,曼娅奴则产自深圳。

  不光是国内服装品牌爱取洋名,一些号称日本韩国的服装品牌,其生产厂地也多在中国。在解放大道的一家百货商场三楼,临近电梯口附近的五个女装品牌,分别是IORI、IMMK、NICE CLUP、TAPNADE,店内一件衬衣就要五六百,外套则要上千元。它们的价签上清楚地标明产地为青岛、上海等。而店内销售人员则一致声称,其品牌是日本的,也是由日本设计师设计,只是生产加工在国内,如果全部从日本原装进口,加上关税,衣服肯定不是这个价。仔细看一下吊牌,仅在设计一栏注明“日本”二字,其生产地、经销商均在国内。

  为何服装偏爱“挂洋名”?

  事实上,国产服装品牌爱穿“洋马甲”早已不是新现象。武汉一商场人士称,早在十多年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开始趋向起洋名。“现在武汉一家百货商场里,70~80%的服装品牌用的是洋名。”

  据称,东方消费者普遍存在崇洋的心理,这不仅仅是中国、日本、韩国的服装品牌都用的英文,品牌迎合消费心理并没有错;另外,现在很多国内品牌被国外企业看好,有合资或被注资的背景,而更换英文名;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国内服装老板做国外品牌代加工,其设计师本身是老外,出于与国际接轨的因素,也会给品牌起洋名。“总之,在消费者心里,洋品牌的身价还是要比本地品牌高。”

  该人士称,现在有些中文品牌的销量也很好,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起一个洋名,这也是品牌提升的过程。

  武汉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称,取洋名也是学习的过程,先模仿起个洋名字,再请些国外设计师,在服装产业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发展、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服装企业苦修内功是根本

  取个洋名就一定能赢得市场?对此,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业界人士均不认同。

  时尚人士杨小姐说,她现在买衣服很少认品牌和价格,主要是看款式,只要是适合自己风格就好。“商场里的服装品牌每年都在更换,现在很多品牌都用英文名,但真正能被我记住的,还是那些款式适合自己的。”

  有商场人士称,若在十多年前,中国人盲目跟风的现象确实很多,现在,大牌、奢侈品一统天下的局势正在被打破,消费者也会理性思考,有了个性化的需求。服装企业不应盲目地被国际潮流带着走,要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在国内的一些品牌发展很快,虽然不能和国际一线大牌比,但在整体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不输于欧洲二三线品牌,例如广州的“例外”、深圳的“吉祥斋”、杭州的“江南布衣”等都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的消费者。

  武汉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称,服装企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高附加值的时尚产业,服装企业创品牌,最终还是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光靠取一个洋名并不能赢得市场,要在服装设计、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新瓶装老酒,一样会失败。”一般而言,服装企业的成本中,设计研发、产品推广的费用至少占到10%以上,而现在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仅靠抄袭度日,最终难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