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首个车内空气标准遭质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8:55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首个车内空气标准遭质疑

  (制图:李伟)

  ■本报记者 张 鹏

  3月1日,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实施。在此之前,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只能参照室内空气的相关标准。而作为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此次《指南》的出炉,可以说改变了此前“无标可依”的现状。然而,很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却对《指南》持谨慎态度,甚至对其提出质疑。有人认为,《指南》所设定的标准过于宽松,更有人认为,《指南》只是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标准,对于改变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的现状,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车内污染由来已久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渐被业界所重视。多年来,因车内苯、甲醛等空气质量问题,导致车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件屡有发生。

  2003年,北京一市民疑因新车内苯污染导致中毒患病,经多月医治无效死亡,其亲属将生产商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70万元,成为全国首例新车车内污染致人死亡诉讼案。

  2009年,南昌车主张女士将已开两年的私家车送至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进行车内有害气体的检测。该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甲醛含量高达到0.41mg/m3,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4倍;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结果为1.84mg/m3,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3倍。

  近年来,本报也多次接到关于车内空气污染的投诉。去年11月,记者接到上海车主张先生的投诉,张先生称自己于2010年10月购买新车后,发现车内异味很大。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可过去了整整一年时间,车内的异味依然非常刺鼻。开车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让人感到头晕、恶心、嗓子痛、眼睛酸痛,甚至想吐。于是张先生找到相关机构对车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车内空气被甲醛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

  曾有机构对国内1175辆汽车进行了空气质量调查,结果只有52辆车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余的都不达标。2011年5月,中科院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对50款车进行了抽查,这50款车行驶里程从1万公里至2.5万公里不等,结果这些车内空气中所含的TVOC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相比平均超出42%。

  车内空气质量堪忧,难怪对新车异味的投诉如此之多。通过对这些投诉的跟踪调查记者发现,由于标准的缺失,消费者维权时苦于“无法可依”,很难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多数投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标准宽松广遭质疑

  据记者了解,此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因此《指南》一出,立即引发了厂商和消费者的关注。《指南》中对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

  然而作为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尽管《指南》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使车内空气检测终于有“标”可依,但由于标准过于宽松,受到了众多车主和业内人士的质疑。

  仔细对比《指南》与目前正在施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记者发现,检测项目中,车内只检测挥发性有机物,而室内还检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在标准上,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比室内标准低很多,如致癌物质甲苯和二甲苯,车内标准上限分别是每立方米1.1和1.5毫克,而室内标准则都规定每立方米不得超过0.2毫克。这让不少车主和业内人士都疑惑不解。

  很多人认为,汽车在不开窗通风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不透风的“大闷罐”,它的空气质量水平甚至比室内还重要。中科院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徐杰也认为,相比于室内,车内的空间更狭小,空气中的污染物更容易聚集。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如果相关标准过低,即使出台,对消费者也起不到多大的保护作用。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除了标准定得过低,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指南》的“推荐性”身份不够给力,由于“强制性”的缺位,实施起来难免有“雷声大过雨点”的效果。

  《指南》编号为GB/T27630-2011,而以“GB/T”开头的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并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即使污染超标,汽车厂商也并不一定要做出赔偿,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李书福认为,《指南》的实施,一方面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非强制性标准”又限制了它的功用,应加速《指南》由目前的推荐性标准向国家强制性标准转变。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指南》虽已出台,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且很多检测机构由于不具备专门资质和权威机构的授权,只能出具参考性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而该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关执法部门的认可。

  ●相关链接

  车内空气标准国内外差距大

  据了解,发达国家的车内空气质量远远优于中国,美国1989年做甲醛检测的平均值在0.015毫克/每立方米,而我国现在的标准是0.1毫克/每立方米。

  一些国家要求汽车厂家从材料源头严格把关。欧美、日本等国家都要求汽车生产商使用无污染的水性漆和相对环保的胶粘剂,在内饰材料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要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外的一些品牌汽车在保证汽车车内材料无毒无害的情况下,材料的气味都要进行控制。奥迪车专门有“鼻子”小组,也就是嗅辨员,在保证无毒无害的材料情况下,放到高温环境里,让嗅辨员来分辨是否可接受。

  而在美国,则有一所名称为“healthystuff”的中立研究机构,从2007年开始调查车内空气质量,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据最新一期结果显示,200余款2011-2012年北美热销车型中,得到“低”绿色标准的仅为33款,占比仅为16%,大部分车型仅为“中”,少数车型为“高”。 (张 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