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应对修正药业召回胶囊开展真实性调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13:50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网
修正药业:陷信用危机 嫁祸经销商
【中国新闻周刊网5月7日综编】本网综合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发现,有关“修正药业已经召回并集中焚烧、销毁三个批次产品、共计138495盒不合格胶囊产品”的消息,值得医药监管层及社会各界开展透明的真实性调查。因为,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召回药品全部积压在(基层经销商)手里,卖不出也退不了钱,而对此修正药业高层依然保持着沉默。”
毒胶囊未全毁:营销链或藏“利益纠葛”
为弄清实际情况,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派出五路记者,分别奔赴海淀、昌平、大兴、西城等地,随即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北京市场的随机抽样调查已经很难找“斯达舒”等修正药业毒胶囊的影子了;不但如此,很多药店的售卖人员对修正药业“谈之色变”,紧张的不得了。
有的药店对记者的调查颇具敌意--“你是干什么的?问这个干嘛?”
有的药店则杯弓蛇影地说:“没没没!早就不卖了!”
提起修正药业,为什么各大药店会出奇一致地如临大敌呢?
中国经济网的报道也许能从一个侧面给出合理的解释。
据该媒体报道,一位河北的基层代理商对中国经济网表示,目前胶囊产品全部都回收了,但都放在了仓库里,(修正药业)公司不收,药店也不要,只说等到第三方检验报告出来再卖。召回给他也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希望总公司能给予一定的补偿。“前两月刚卖了1400盒胶囊产品,这次损失的是前2月的收入,全都白干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即便是压着货,一些地区还是被要求回款,更加剧了经销商的窘迫。”
该媒体引用修正药业经销商的话报道--“要我们收货,欠商家那么多款,上面还要回款,是要坑我们终端吗?”“再这么下去,修正的队伍会剩几人呀。修正的业绩不都是靠人挺出来的吗?得人心者得天下,别再让最底端的人对企业丧失信心。”由于修正高层一直保持沉默,网络成了迷茫焦躁中的代理商的一个发泄口,在各种论坛中满目是这样的质疑和抱怨。
分析人士指出,修正药业的毒胶囊营销,其背后隐藏着一条资金链:一级经销商从修正药业购货,分销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卖给三级经销商或终端药店。毒胶囊被曝光后,其有毒产品的召回及返款责任理应由修正药业承担。但修正药业迟迟不向经销商返款,就必然造成各级经销商相互欠账的资金链尴尬。不但如此,迫于行政和社会压力,各级经销商必须从终端消费市场回收毒胶囊,但是上游厂家不返款,所以必定有大量经销商铤而走险,将毒胶囊一藏了之,以观事态发展,图谋减少损失。
“二三级经销商跟很多药店的关系也很复杂。”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赊销、挂账等营销方式在各地都很普遍。如果是赊销挂账,而修正药业又拒不返款,则很多药店和二三级经销商必然会就毒胶囊下架后的财务风险产生纠葛。从这个角度上说,二三级经销商和一些药店都有被修正药业绑架的风险。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如临大敌。
“修正”战略:市场吹嘘,唯利是图?
修正药业的不道德经营,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伐。
东方网以《剖析修正药业这一“麻雀”》为题,揭露修正药业异常关注广告营销,而对产品质量长期蓦然的事实。
颇有知名度的修正药业因有两款药物上了国家药监局铬超标的“毒胶囊”黑名单,理所当然地引来了“围观”、质疑、斥责。剖析这一“麻雀”,也许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毒胶囊”问题有所启迪。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药品广告出镜率最高的,似乎莫过于修正药业了,那句“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的广告词家喻户晓。尤其是为其代言的都是一些影视明星,说得言之凿凿,你倘不信也难呵!广告铺天盖地、狂轰滥炸,修正药业奉行“广告为王”的经营理念,在这方面的投入堪称“不惜血本”。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仅2012年3月份,修正药业在中央和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金额约3.46亿元。号称“做药就是做良心”的修正药业其实走的是一条“做药就是炒广告”的路子,使得广告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无形中引领着社会消费的走向。
与其广告大手笔齐驱的是销售。修正药业以“无底薪、无费用、高提成、严约束”为代理销售模式,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界、纵向到基层”的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修正药业的宣传材料称:公司“终端大军”即将达到10万人,这些销售员活跃在各家医院、药店。与兴师动众抓销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产品研发投入。修正药业的研发人员少得可怜,且不说大多药品是改头换面或“合理”移植--如其拳头产品斯达舒的主要成分便是氢氧化铝、维生素U和颠茄,只是最普通的中和胃酸和止痉的药,就是有些“新开发”的药品也存有诸多问题,如中成药“降糖胶囊”,在2007年被国家药监局查出非法添加了西药“吡格列酮”而受到处罚。
--“广告为王,销售至上”的经营思路给修正药业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2010年其销售收入171亿元,2011年则接近300亿元,成为一个日进斗金的药业“大鳄”。然而,声称“做良心药”的修正药业,却为了在每颗胶囊上省四厘钱的成本,竟然跌入了“毒胶囊”的泥淖,为千夫所指!
常识是这么认为的:企业赢利,天经地义,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良的人们固然希望企业讲社会责任,讲道德伦理,但像修正药业在诱人的利润面前,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口头承诺”,道德伦理更是成了利润的“婢女”。
信用危机:多行不义或自毙?
对于修正药业的毒胶囊,近期媒体关注越来越深刻。
经济观察报在题为《全线产品禁止投标毒胶囊涉事药企多省碰壁》一文中,对修正药业受毒胶囊影响的如下报道值得关注:
5月4日,本报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9家涉事药企的胶囊类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投标竞标和采购。
此前,9家药企生产的胶囊类产品已被各级医疗机构停用,其中修正药业的全线产品在北京率先被禁止投标竞标,目前这一投标禁令已经开始扩散至全国。据悉,部分省市开始将涉事药企的全线产品列入了黑名单,禁止投标竞标和采购。
医药界人士分析,此次事件使得多数药企的损失达到10亿元规模,仅修正药业的损失或达12亿元左右。
据接近修正药业的人士透露,修正药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召回、销毁问题胶囊类产品的行动,加上人工环节的损失,目前的整体损失或许已超过10亿元,另一种说法是接近12亿元。
但这仅仅是在胶囊类产品领域的损失,“如果将全国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停止使用、招标,及全线产品停止竞标等算在内,损失无法估量。”业内人士称。
但是,对于修正药业的上述损失,社会大众好像少有同情。
据中国经济网的一篇题为《修正药业召回续:销毁药品不足销量1%网友指责》报道,对修正药的度胶囊事件继续批评。该报道内容如下:
据接近修正药业的人士透露,由于抽检产品过多,药监部门的检测设备明显不够用,如在吉林省仅有两台设备,虽日夜抽检却仍有大批量的产品在等待检测。修正药业目前已检的产品合格的批次为58个,不合格批次为3个,全国其他地方在检、待检产品更难以统计。最终会被检出多少批次的不合格产品,仍是一个未知数。
网友少游王路评论说,如果没有被外界发现,恐怕是要打着“良心药”的标签高价出售,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受害呢?这就是在亿万人面前喊了十年“良心药,做好药”的企业态度。
也有网友指出,销毁部分产品远远不够,还需问责直接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以及追究法律责任。“以前没有检查出来,就大做广告说什么什么好,现在检查出来了就销毁,中国企业违法成本也太低了”,“只是道歉不说明用料原因,二者价格悬殊那么大,有故意而为的成份,如果真是这样,就有必要追究法律责任。”
著名评论人士李铁更在自己的微博(http://weibo.com)上表示,“3月份,修正药业投放广告超3亿。为其代言的一线影视明星可以组一个足球队。修正药业还采用”无底薪、无费用、高提成、严约束“的代理销售模式。公司”终端大军“即将达到10万人,活跃在各个基层终端药店、医院。但是,它其实没一个技术上拿得出手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