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可口可乐含氯门让人乐不起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9 15:11 来源: 工人日报其实,不光可口可乐,洋品牌“南橘北枳”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企业往往在本国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到中国就改头换面、问题百出
■本报记者 刘 静
纷纷扰扰的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终于有了个暂时的结果。5月4日下午,可口可乐在山西太原召开大中华区媒体见面会,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鲁大卫就“余氯误入饮料”事件向消费者道歉,称相关产品已于5月2日起开始接受消费者退换货,并表示已按照山西省质监局的要求整改完毕,相关岗位责任人被调整。
可口可乐“含氯门”一波三折,持续近20天。从4月17日内部员工爆料“该公司将疑似受到氯污染的产品当合格产品销往市场”开始,可口可乐一直含混回应、不正视问题,而是在媒体和公众的追问下,一步一步地以退为进,边退边静观其变。先是玩弄文字游戏、澄而不清,继而迫于压力被迫致歉但拒不召回问题产品,此后,也只是勉强同意退货,但并不赔偿。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可口可乐对广大消费者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百年国际品牌所应该具有的谨慎、真诚的态度,反而是一再掩盖真相,甚至三次公然撒谎,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反感。
可口可乐的所有声明里都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此看来,倒是消费者对饮料中含氯大惊小怪,甚至小题大做了?
也许消费者饮用混入消毒液的可口可乐不会马上出现中毒现象,或者不会立马中毒死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混入消毒液的可口可乐会对饮用者的身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退一万步说,即便含氯可乐无害,但毫无疑问混入了包装清洗用水,说白了,就是把洗瓶子水掺到了饮料里。食品生产不仅关乎安全,而且涉及饮食伦理。举个简单的例子,食品中混入了苍蝇,吃了消费者的身体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但这样的食品是不是就可以安全食用?
可口可乐发展了100多年,卖到了200多个国家,委实不容易。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可口可乐赚到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大把银子。然而“含氯门”发展至今,可口可乐始终不以为然,不正视问题。为什么能在本国循规蹈矩的可口可乐公司来到异国他乡后,态度变得如此傲慢无礼?
其实,不光可口可乐,洋品牌“南橘北枳”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例如前不久的“佳洁士不含氟”事件。“五一”小长假期间,一名网友微博(http://weibo.com)爆料称,某企业CEO的女儿抱怨佳洁士牙膏“味道不对”,他把牙膏拿去自己的试验室化验,结果发现国内的佳洁士牙膏里根本不含氟成分,尽是各种工业废料。5月2日,佳洁士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回应称,佳洁士产品符合各国法规,在华销售牙膏以氟化物为防蛀有效成分,产品出厂前均经严格测试。但,这并没有消除消费者心头的疑虑。
还有近日曝出的立顿茶叶里农药超标等事件,也颇具典型性。环保组织检出立顿在中国销售的红茶、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中有17种农药残留。中国国内的农药残留标准是欧盟标准的30倍。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企业往往在本国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到中国就改头换面、问题百出。莫非是中国的监管环境给了他们傲慢无礼的机会?还是中国的违法成本过于低廉,不足以让其有所忌惮?
当国门大开,洋货蜂拥而至,但监管却没跟上,违规成本极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洋货就开始“入乡随俗”,对消费者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
尽管在这次“含氯门”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的态度出现转变,山西省质监局对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做出了停产整改的处罚。山西质监局长对可口可乐遮遮掩掩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可口可乐低估了政府查处的决心和能力,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必须查清可口可乐遮遮掩掩背后的猫腻,还必须查清混入消毒液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并依法追究生产商的赔偿责任,给那些误喝了含氯可乐,又在可口可乐的拖拖拉拉中饱受伤害的消费者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