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棉上市能否打破低价横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14:3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占林涛 通讯员王军 杨根 刘秦鼎 张佳铉

  今年3月以来,棉花价格从33000元/吨的高点经过一轮“腰斩式”下跌后,终于在9月上旬于21000元处获得支撑,并形成横盘态势。如今,恰逢棉花新年度伊始,国家《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提出,如果皮棉市场价格跌破19800元/吨,国家将敞开收购储备棉。虽有收储政策的支撑,但宏观经济的风险仍未解除,棉农棉商纺企观望情绪浓烈,市场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新年度棉花的生产情况上。

  我省今年种植面积普遍增加

  本月中旬,《产经周刊》记者会同美尔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棉花调研组经过襄阳、荆州等湖北几个棉花主要产地,沿途成片棉田已经有少量吐絮。

  受去年棉花价格高、今年移栽初期干旱天气等因素影响,我省棉花的播种面积整体较去年多出两成。

  就生长情况而言,调研点中洪湖、枝江的生长情况比较好,棉农一般早期花已经收获了三五百斤,平均每株棉秆上棉桃数50-60个,少数能过70个。潜江、荆州和汉川等地棉桃则集中在40—50个之间。洪湖、枝江等地预计亩产平均在500—600斤,增幅一成;荆州、潜江、襄阳预计维持在400—500斤,跟去年相当。

  由于7月份的几次大雨,潜江、汉川等地棉田倒伏损失较大,棉秆偏矮,还有少量枯萎现象;荆州在4-5月移栽期间受干旱影响较大,棉田长势不均,有明显的补种迹象,棉条分支稀疏发育偏迟,襄阳地区则病虫害问题比较严重。

  农资人工上浮造成植棉成本增加

  受旱灾和涝灾影响,今年农田劳力投入明显增大。在荆州当地的数家农场,沿途可见很多机井棚。尽管调研期间连续三天阵雨天气,但沟渠仍普遍干涸,杂草较多。

  据埠河镇刘师傅介绍,当地今年平均10户就有3户打井,打井费用加上管道设施费要1200元左右。洪湖前期主要是通过长江引灌,费用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

  农资方面,种子价格变化不大,50—70元一包,品种交杂,多数以鄂杂棉为主,系列也很多。农药和化肥普遍涨了近两成,尿素涨到100,复合肥涨到160,备货早晚成本略有差异,农资投入有时跟棉农的植棉要求有关系,平均情况下,农药200元,化肥300元,请农机耕地60—70元/亩,农膜25—30元/亩,综合而言,农资费用每亩在650—700元。

  其他杂项支出如租地费,一般农场有提留,其他地方有转租,大亩每年费用250元附近,综合小亩的平均土地费用在170元附近。如使用人工,一般是集中2—3天拾花,按80元/天的人工算,平均亩支出要增加100元左右。考虑租地和集中拾花请劳力,平均亩支出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若再加上抗旱打井、人工扶苗等费用,高端费用在1500元/亩附近。

  零星开秤,棉农预期较高

  对于今年国家对棉花进行托市收储,棉农普遍认知不深。目前的早期花已经零星上市,仙桃零星小贩收4.05元/斤,荆州岑河4.2元,枝江4.5元,价格差异主要是由于棉花品质差异和收购量较小造成。

  枝江当地的早期花能轧出三级棉,而且衣分率很高,试轧能达到43%,尽管锯齿企业难出这么高的衣分率,按照1.3元的棉籽,三级花综合加工成本也能维持在19000元/吨附近,不论交储备还是现货销售都有不错的利润空间。基于去年的价格偏高,部分棉农依然在等待5块的价格,同时,对于岑河当地4.2元的收购价格,当地棉农也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的初步预期都在4.5元/斤。

  大型纺企产存品库存相对稳定

  此次调研选样的纺织企业均是10万锭规模以上。

  相对中小纺织企业,大企业资金实力比较厚实,受访企业多数称银行指标还没有用完,资金压力不大。由于销售渠道和模式比较成熟化,大企业的产品结构比较固定,抽样中有1/3的企业增加了涤纶和粘胶的使用比例,而且这些企业原先也生产混纺纱线类。其余2/3企业维持精梳或普梳等全棉纱线。同时,在皮棉采购上,更青睐进口棉和新疆棉为主,主要差别在三丝问题上。

  在原料库存上,尽管价格持续下跌,大型纺企始终维持在1-2月的棉花库存。对于新棉采购,他们兴趣较浓但态度谨慎。由于新体制改革延迟五年,200型企业可经营至2014年,基于今年收储的门槛,纺织企业均看好小包棉的市场。纱线库存上,目前产销平衡,纱线库存并未见明显缩减,仍维持在1-2月水平。

  成本压力增加促纺企调整结构

  近期纱线价格有所回升,普梳C32s、JC32s分别报价26500元和31000元,按照主体分别为四级和三级的原料折算,纺纱有近千元利润。尽管下游有所抬价,但订单总量仍不多,小单为主。

  半数企业表示,此举主要是圣诞和春节订单的带动所致,顶多到10月底就要结束。在今年紧缩货币政策不变的大前提下,待新花集中上市的时候,资金问题依然会成为抑制市场反弹的主要关口。而结合近期纱线表现,七成企业认为收储肯定会执行,11月棉花还是会向收储价格靠拢。

  除了下游市场的不畅外,纺织企业仍面临自身多重问题。由于长期的产业过剩格局,棉纺织加工业竞争力逐渐下滑,面对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和人力成本增加,企业的规模化如果没有纵深走向高端,实质的规模仍难解现实压力。

  以加工成本为例,主要体现在人工和电费的增加。襄阳新襄棉纺织有限公司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人工成本总体增幅在10%—20%,普通纺纱工人年收入约2万,对比地方临工80-100元/天,纺织工种收入偏低,而且相对而言,纺纱的技术性能力的提升空间比较有限,所以普工基本没有年轻人,都是三十岁以上的妇女。其次在电费上,今年高的提价5分,低的提价3分,吨纱成本也要增加200元左右。

  面对以上情况,个别企业已开始通过加大设备投入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追求更高端和高效的产品。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