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小房企业绩危机转型买矿 上半年涉及资金200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4:10 来源: 新京报

  随着房地产调控持续加压,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据A股上市房企的中报披露,约有六分之一的房地产企业在上半年涉及矿产业务,涉及资金超200亿。

  尽管上半年国内地产行业经历了最为严厉的调控,但行业总体发展似乎尚未受到巨大影响。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上半年A股1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1578.42亿元,同比增长8.48%;利润总额341.13亿元,同比增长12.57%,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233.15亿元,同比增长14.19%。

  但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两极分化在业绩上的表现开始突出,不少中小房企开始遭遇危机。统计显示,32家上市房企在调控紧缩的2011年上半年取得了净利润翻番的优异成绩,同时有26家房企出现亏损。

  记者注意到,不少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调控风声之下纷纷开始谋求转型,其中中小型地产公司涉矿的现象尤为明显。据《证券日报》统计显示,目前有多达近20家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涉足矿业,占全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六分之一,而这些房企在矿业上的投资总金额也超过了2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低迷和政策调控之下,房地产企业寻找新的业绩突破口是一种正常需求。申银万国认为,尽管矿产投资存在较大风险,但是其高额的回报率和产品价格长期看涨的趋势是房企转型涉矿的首要考虑因素。

  莱茵置业

  宣布进军矿业 股价暴涨80%

  地产上市公司莱茵置业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6亿元,同比减少29.56%。对于营收的减少,公司称因经营面临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按揭政策的调整、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等。

  对于这样一家业绩受到政策影响的企业,却在今年上半年经历了一轮市值暴涨。截至6月30日,仅在半年的时间里,莱茵置业的股票就暴涨了81.26%。游资之所以对莱茵置业青睐有加,是源于莱茵置业的涉矿概念。

  莱茵置业今年6月份公开宣布进军矿业领域。莱茵置业先在贵州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贵州莱茵达矿业发展有限公司,7月5日,莱茵置业宣布全资子公司贵州莱茵达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收购贵州黔南华益矿业35%的股权,交易价格为175万元。

  尽管目前矿产业务暂时还未对莱茵置业有业绩贡献,但市场已经“闻风而动”。进入8月以来,浙江房企莱茵置业成了大宗交易的常客。有5个交易日均出现了其身影,交易笔数多达12笔,交易总量2645.85万股,交易金额1.61亿元。

  华业地产

  房产销售减速 转投5400万掘金

  9月6日,华业地产宣布,公司拟出资5400万元收购深圳市隆兴投资有限公司所持陕西盛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90%的股权。据悉,盛安矿业拥有2个探矿权,矿床总利润超过26.77亿元。

  5400万的价格有望换来26.77亿的利润,华业地产“掘金”消息一出,多家券商一致给予推荐评级。

  对于公司的“涉矿”,华业地产董事会在中报曾表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华业地产的房地产销售增速减缓,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管理层决定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华业地产涉足矿业发展的信心十足,此次已不是首次涉矿动作,该公司于今年6月注册成立了托里县华兴业矿业投资有限公司,8月又注册成立了托里县华富兴业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用于收购金矿等矿产资源的相关资产。

  记者注意到,华业地产虽然涉矿,但目前,公司业绩贡献的主力依然是房地产。在二级市场上,华业地产已经遭到了资金的追捧。公司刚一宣布涉矿,股价便从5月底的8元附近,一路狂飙至8月16日的最高14.25元每股。

  中弘地产

  6000万买“死矿” 转型or噱头?

  8月15日,中弘地产公告称,公司拟用自有资金6000万元收购仁源投资所持鑫兴矿业49%的股权。此后公司又宣布,根据发展需要,拟将公司名称由“中弘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此举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公司逐渐淡化地产业务,着重开展矿产业务而做出的改变。

  对于涉足矿业,中弘地产解释,这是公司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尝试,通过收购,公司将涉足有色金属行业,有利于拓宽公司盈利渠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涉矿对于中弘股份而言更像是噱头。有调查发现,鑫兴矿业自从2008年3月拿到杜荒岭金矿的采矿权后,就一直持有,并没有正式生产。该矿目前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拿到环评及安全生产认证报告。

  一个金矿,长达3年的时间都没有拿到环评以及安全生产认证报告,让人难以理解。在风险提示中,中弘地产也坦承,采矿权的环评认证及安全生产认证尚在办理中,何时取得存在不确定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羽飞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