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上风电秀:资源丰富假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14:04 来源: 《英才》

  文|本刊记者 徐建凤        出处|《英才》杂志2011年11月刊

  对风电企业而言,无论是整机价格的大幅下滑,还是融资的遇冷,都不及“半年报利润大幅下降”那记重重的响槌更能昭示:风电的暴利时代正在渐行渐远。半年报数据显示,华锐风电净利润同比下降48.29%,而金风科技净利润同比降幅更是达到了55%。

  陆上风电利润的大幅缩水,还只是风电冰山的一角而已。被风电企业寄予厚望的“海上风电”更是雪上加霜。成本过高、运营维护难度大、上网电价不明确,都成了阻碍海上风电前行的障碍。

  而海上风电此前的“热闹”,不过是概念性地火了两年,虽然也有国家能源局“2015年建成500万千瓦,2020年建成3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作为后盾,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却没有丝毫更改的迹象。这从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时隔一年依旧没有行动就可见一斑。

  现如今,国家能源局第二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即将启动的消息,再次在本就不平静的风电市场上掀起了波澜。为此摩拳擦掌的企业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所言,“更多地是象征性的意义。”

  资源丰富假象

  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到底是哪一个,至今仍没个定论。但海上风电热却是因世博会需求,由上海东海大桥风电项目引发的。2010年6月,中国建成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示范风电场,安装了34台3兆瓦机组。这是在欧洲之外唯一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场。同年,国家能源局在江苏盐城海域组织了4个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总建设规模100万千瓦。然而,海上风电的扩张速度,却远没有当年陆上风电那“剑拔弩张”的阵势。

  实际上,上海东海大桥项目在业内人士眼里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那就是一个大风车,还没有发电,海底电缆都还没有铺设过来。”京能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刘国忱告诉《英才》记者。而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看来,上海东海大桥风电仅仅是实现了海洋风电的探索起步阶段,它只是一个政治性的工程,不考虑经济效益,能够实现并网就是业绩。但这个项目对于海洋风电技术是有好处的,也给制造商、开发商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而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也早在诞生之日就注定了命途多舛,投标价格偏低、难以实现盈利等问题不断爆出,如今时隔一年,仍未动工。“多次反复落实这几个项目,到最后还是要改变。”施鹏飞告诉《英才》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碰到了重新划分区域的问题”。施鹏飞介绍,向海洋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各个省海洋功能区划还在制订过程之中,在区划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海上风电规划就很难落实。

  “最近海洋局和能源局联合下了一个细则,等于是把原来可以用的海上风电的范围,往离岸更远的海域推了。”施鹏飞所指的细则,是日前国家能源局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制订并出台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中明确提出,海上风电场原则上应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的海域布局。在各种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河口、海湾、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等敏感海域,不得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场。该《细则》要求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向深水离岸布局,这将有利于减轻海上风电场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规避行业用海矛盾。

  这无形中增加了海上风电的开发难度。“海上风电一般都是在海岸上运行3年之后,再往海里牵。目前中国的海上风电还很不成熟,一下子就安在海里很不现实。”刘国忱不无担忧。此外,海上风电还涉及到多部门协调问题。“海上风电牵扯的管理部门很多,需要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总参等多个部门协调,所以做起来就比较困难。”

  除了海域划分耽搁海上风电发展外,地方政府对海上风电兴趣不大也制约着海上风电的发展。“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做风电不错,但是现在发现做其他的东西都比做风电好。对地方政府而言,从海上风电所得税收很少,当前电价又低。而做港口、水产养殖都要优于海上风电的收益。”李俊峰告诉《英才》记者。

  而海上风电无法与陆上风电媲美的最重要的根源,则在于海上没有那么多的资源,自然无法形成那么大的市场。“海上风电可能永远都不会像陆上风电那么火,因为海上风电资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李俊峰告诉《英才》记者。

  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经评估,近海浅水海域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2亿千瓦。这看似丰富的海上资源,实则存在着诸多不可控的因素。

  并非唯一出路

  目前,各大风电设备制造商都在为海上风电而蓄势待发。无论是华锐风电,还是金风科技,都在研制大型风电机组,5兆瓦、6兆瓦的机组已下线。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将有更多大型风电机组下线进入试运行阶段。

  而大兆瓦机组的研制则与抢占海上风电资源不无关系。这是因为,“桩子是要打在大陆架的岩石层上,建立起一个上百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吊装风杆、风机,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要是小兆瓦机组就不划算了。3兆瓦风电机组和6兆瓦风电机组的海底造价都差不多。”刘国忱告诉《英才》记者。

  不过,在沈鹏飞看来,大兆瓦机组划算只是一个理论的说法,单机装机容量大现在看起来是趋势,但并不表明机组的经济性就是最好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段最佳性价比的机组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多大的单机容量是最合适的,需要时间考量。”并且,单机容量大了以后的运输、吊装设备成本也要高,将来运行、维护的困难也要大,最终运营20年的成本是不是真的低,还不好说。施鹏飞认为市场最终选择谁,还需要时间验证。未来的市场肯定是大机组占优势,但是现在还很难说。因为装机容量大的机组还不成熟,未实现批量生产。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想要实现盈利,只能通过“规模化经营”。施鹏飞介绍,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开发商才能按照规模来设计专用的吊装运输的工具,或是专用的厂房。

  然而,被风电企业寄予厚望,不惜以亏本为代价的海上风电,实非风电企业的唯一出路,甚至并非风电企业的出路。这是因为,“海上风电安装技术、造价、电价都还不确定,海底电缆铺设需耗费巨资,气象计算的方法也尚未成熟。”刘国忱并不看好海上风电。其所在企业京能投资集团也并不打算投资海上风电。

  在刘国忱看来,即便解决了技术性障碍,成本障碍也是一大难题。“目前海上风电没有一家进入盈利模式的,都是在做秀。依照现在的电价,风电的造价高于7000元/千瓦就很难实现盈利。”刘国忱说,“但是海上风电当前造价则是1.8万元/千瓦。而陆上风电现在一千瓦成本已经降到7000元以下了。所以犯不着为海上那点风电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况且,陆上风电都还存在着电网无法接纳、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发电小时数低等问题,更何况海上风电。”

  企业将发展海上风电作为未来取得竞争制高点的途径,在李俊峰看来,也并非明智之举。“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国际化、技术制高点以及市场份额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中国的风电企业都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基础了,但是国际化还没有做到,在国外所占市场份额还很小。”李俊峰介绍。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