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关国亮未了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09-06-04 06:48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孙勇杰 发自北京

  “关国亮案一审以后,一直没有公布结果。”5月31日,原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国亮涉嫌挪用巨额资金案的代理律师许兰亭说,他也不知道一审结果会在什么时候公布。

  从1998年入主新华人寿到2006年巨额资金挪用事发,关国亮一手缔造了一家全国第四的国际化专业寿险公司,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关姓“金融帝国”。

  3年,从东窗事发到一审迟迟未见判决结果,关国亮挪用资金案,似乎陷入了无解的状态。

  “关国亮留在新华人寿的烙印无处不在。”5月27日,一名新华保险前中层说。但是,他以及新华人寿现在的员工们都相信,曾经的大佬,再也不会回来了。

  时势造就关国亮

  “意气风发、敢想敢干,富有创业激情、对员工很是关心。”

  5月27日,曾在新华人寿担任中层的员工回忆多年前的关国亮,对这名“业界前辈”仍有敬佩之意。

  关国亮,现年49岁,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哈尔滨,供职于黑龙江省财政厅,1992年“下海”加入民营企业东方集团实业有限公司,1998年,担任东方集团投资的新华人寿董事长。

  1992年,打破铁饭碗、下海、倒爷,虽然已经成为流行词汇,但是省厅级公务员辞职从商鲜有案例。

  当年,东方集团老总张宏伟如何跟关国亮协商促其下海,已成了两人之间的秘密,只是从后来看,关国亮的判断和选择,算得上是眼光独到。

  下海两年后,东方集团成功上市,关国亮的资本运作能力在上市运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出任了上市公司总会计师,后出任了东方实业副总裁,主管财务。

  经过数年经营,东方实业股份中,张宏伟占三成多是实际控股人,而下海给张宏伟打工的关国亮,拥有一成股份,角色已经演变为张的合作伙伴。

  1998年,关国亮担任新华人寿董事长,两年前,关国亮就力主东方集团参股并成功操作保险公司,在此后8年里,逐渐成为关国亮的个人舞台。

  “与其说,关国亮在企业管理、公司运营上有多出色,不如说其眼光独到,是个资本运作的高手。”5月24日,一名从业多年的保险业杂志资深编辑说。在这名曾经多次与关国亮谋面的编辑看来,新华人寿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保险公司,广阔的市场给了关国亮这样具有准确预判的业界先锋以施展机会。

  “新华人寿,一开始就有民营资本,相比其他保险公司,机制灵活、产品更新快,更能迎合市场需要,这是其明显特点,也是其优势。”5月24日,中国人寿一名中层说。

  正是这样的优势,让作为东方集团股东代表出任新华人寿董事长的关国亮如鱼得水,上任一年后,新华人寿的业务已经从北京迅速向外延伸。

  关国亮治下的新华人寿3年时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布局, 2003年,新华人寿保费收入170多亿,全国前四的地位就此确立。

  “关国亮精明和能干,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但时代背景和新华人寿自身的优势,显然放大了他在公司内外的光辉形象。”5月27日,新华人寿内部人士评价说。

  比起企业管理,关国亮的资本运作能力,倒是在八年间频繁“闪光”。

  关氏金融帝国

  “新华人寿的问题最终是一个股权问题。”事发后,关国亮曾经这样为自己辩护。

  新华人寿成立之初,两大主要股东是国有企业背景的“新产业系”和“东方系”。

  关国亮入主新华人寿前后,新产业系逐步退出,新华人寿股权经历一系列变更,曾经拥有控股地位的新产业系的股权,最终被重庆民营企业隆鑫集团、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中小投资公司瓜分。据《财经》报道,这些国内中小投资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是关国亮、张宏伟,其中以关国亮为主。

  这些公司入股新华人寿的资金,涉嫌来自新华人寿内部。

  2002年前后,新华人寿新的股份格局形成,以宝钢为首的国企资本拥有20%股份,外资拥有25%左右的股份,其余部分基本属于关国亮新建的“金融帝国”和东方系。

  依靠自己一手搭建的“金融帝国”,关国亮成为新华人寿的真正控制者。

  擅长资本运作的天赋和尚在完善的保险业监管体制,让一向“眼光独到”的关国亮找到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

  根据保监会查证事实,关国亮动用新华人寿的资金进行更广泛的“投资”,而这些投资都超出保险业对外投资的范围。

  2003年,关国亮以让员工惊叹的敬业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

  “新华人寿,2003年已经进入了稳步增长阶段,从单纯业务上讲,决策者不会比全国扩张的时候更忙。”一位新华人寿的前中层说,关国亮在2003年、2004年的疯狂工作不合常理。

  在关国亮案一审起诉书中,有关关国亮挪用新华人寿资金的指控,绝大多数都在这两年。

  根据起诉书,关国亮涉嫌将新华人寿资金大规模用于违规投资、担保或拆借,其中仅物业投资就包括北京建外大街永安里的新华保险大厦、位于万寿路地铁东北角的西贸中心项目、北京饭店二期改造扩建工程北京宫项目以及延庆培训项目基地。

  起诉书中,关国亮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近3亿元。但据《财经》报道,2007年保监会初步调查的结果,关国亮挪用资金达130多亿,事发一年,仍有27亿多资金没有归还。

  末路角逐

  “后期一言堂的作风,缺乏民主的管理,使快速发展的新华人寿在管理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公开、不及时,使许多股东不能及时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去年底,关国亮在庭审时自我反省。

  2004年前后,关国亮在新华人寿的绝对控制权,让这名商界名人逐渐显露出封建家长特征,在高层会议上,关国亮半戏谑半认真地以“朕”自居。

  同年,随着关氏“金融帝国”进入巅峰,关国亮也招致了集团内部的不满。

  关国亮和知根知底的“东方系”产生的分歧,给关国亮的“金融帝国”亮出了第一盏红灯。

  2004年,关国亮一手缔造的新华控股,是他试图脱离东方系,彻底自立门户的一大计划。据报道,新华控股的筹建方案,东方系大佬张宏伟在最后时刻才知晓内情。

  此后,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关国亮拆解新华人寿资金,通过深圳汇润不断注资深圳航空,成为深圳航空的重要控股人。

  在内部传言中,东方系原本打算通过关国亮控制新华人寿,但随着关国亮逐步坐大,将东方系排除在外,张宏伟和关国亮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拉大。

  “张宏伟从做建筑起家,到数十亿家产,东方集团上市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其中关国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利益使两人关系相当密切。”接近东方集团的人士说,也正是利益的冲突使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2005年12月24日,平安夜,两个从哈尔滨走出来的商界强人签署了两份私人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关国亮必须为东方财务的所有投资承担法律责任;关国亮以其拥有很大控制权的深圳航空作为独立第三方,为其偿还张宏伟的大笔欠款作担保。

  据报道,事发以后,关国亮曾动用新华人寿资金,偿还了张宏伟的欠款。坊间传言,跟东方系的决裂,尤其是跟大佬张宏伟的分歧,是最终关国亮挪动资金问题,进入司法程序的重要因素。

  2006年春,被迫转让出部分股份以后,关氏集团控股数量上开始处于下风,紧接着,倒关的投资方阵营在谋求关国亮权力交接未果以后,向国务院、保监会投诉。

  2006年9月,保监会突然开始对新华人寿进行“例行调查”,关国亮配合调查,权力移交他人。

  “如果关国亮顺利交权,也不至于最终进入司法程序。”5月27日,新华人寿原中层说。

  最后的末路角逐,关国亮将自己推到了毫无退路的境地。

  最后的悬念

  “从现在情况看,一审判决关国亮无罪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5月31日,曾在庭上为关国亮作无罪辩护的律师许兰亭,对迟迟不到的判决结果并不乐观。

  然而,难产的一审结果似乎预示了关国亮一个人的角逐还没有结束。

  2006年11月,已经失去权力的关国亮,依然参与了北亚集团被迫拍卖的新华人寿2%的股份。竞拍失败后,关国亮还曾向保监会申诉,认为是曾经的竞争对手宝钢从中作梗。

  这次竞拍,给所有利益相关者一个信息,关国亮依然没有放弃掌控新华人寿的想法。

  随后,深航还计划收购“东方系”所持新华人寿的全部股份,深航为此作出6.45亿元的长期投资预算,这一计划同样由关国亮主导。在保监会不造成新华人寿动荡的解决思路下,关国亮用了所有手段,试图把时间拖后,甚至是卷土重来。但是,倒关派的不断努力和不断加大的外部压力,将关国亮的施展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

  2007年1月20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点名新华人寿。随后,保监会开始谋划其他保险公司收购新华人寿在内的多种方案。

  2007年5月28日,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金,填补了关国亮在新华人寿挪用资金的窟窿。2008年11月,关国亮庭审前后,曾有报道称,保监会内部人士透露,新华人寿挪用资金已经基本填平。

  然而,填平窟窿的资金,来源没有说明,关国亮案的最终处理也成了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

  今年3月,有确切消息称,保险保障基金持有的新华人寿38%股权,将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接盘。

  关国亮依托新华人寿建立的“金融帝国”,彻底消亡。

  曾一度声称“我还要回来的”关国亮,在近三年的挣扎以后,重回他擅长的资本市场,已近绝望。剩下唯一的悬念就是,商业强人关国亮最终将如何收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