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意产业如何跨越七年之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14:23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

  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展览面积不断增大,然而人气有待提升,诸多瓶颈期待突破——

  见习记者  刘锟

  2011上海创意产业周前不久落下帷幕,纵观历届创意产业周,发展趋势呈一个倒V形曲线。2005年,第1届创意产业周举办时,乏人问津,举办到第4届时,人气爆棚;但从第5届开始,展馆面积虽然相比第1届有了质的飞跃,但参观人气却在下降;今年,展馆面积达到历届最大,可整体人气依然有待提升。或许,上海创意产业周正面临“七年之痒”,如何创意转型,突破发展瓶颈,也成为当务之急。

  “七年之痒”寻突破

  2005年创意产业周起步时,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刚刚起步。对于创意产业的认识,无论从政府还是从公众层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当时产业周也定位于 “普及”。伴随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的授牌,上海创意产业在2007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目前,上海授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近百家,2010年上海也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去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占上海GDP比重更是达到10.4%,根据上海“十二五”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一比例还将大大提高。

  从普及到关注,从关注到体验,创意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信息通讯的普及,创意资讯的获取也越来越便捷,市民对产品的需求也从功能满足向设计+体验满足转型。正因如此,创意周的“普及”作用正在遭遇“七年之痒”。但从创意产业发展进程而言,“七年之痒”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上海对创意具有很高很快的接纳度。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副主任何炯表示,“七年之痒”背后蕴含这样一条规律:上海创意产业周最初的“普及创意与设计”的目的正在淡化,创意周将进入“专业性”的层面。据悉,市政府从今年初便在思考创意产业周需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最新创意设计的普及依旧需要,但创意如何实现自身产业化,怎样促进其他产业突破瓶颈也非常重要。

  在今年的创意周上,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主办的“上海设计新模式展”首次亮相,是一次面向专业层面,以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化进程的尝试。在设计新模式展上所展示的不同企业与创意结合的实践,不仅有创意企业自身的努力的案例,也有来自上海电气、三一重工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上海家化、回力球鞋等老品牌如何与创意设计结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实践案例。何炯表示:“前期我们对创意与企业相结合的诸多案例进行了有效筛选,认真思考了创意与自主创新、品牌、新技术、艺术、服务平台等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所展示的实践在经过分析总结形成模式后,具有被关注以及参考的价值。”

  刚刚闭幕的上海工博会上,获得金奖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就是设计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产物,还有诸多优秀的产品与技术,未来创意将成为这些产品与技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桥梁。业内人士也表示,专业化将是未来创意产业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一些顾虑,当前创意产业虽被定性为产业,但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对创意设计的价值进行评估,传统产业如何与创意最佳结合等问题,都将成为阻碍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

  “商业模式”非一日之功

  创意产业具有其独特性,不仅自成产业,也融入到其他产业的链条中。比如,汽车的工业设计在国内外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创意设计应不仅仅体现在 “生活小品”中,如家具、背包、摆设用品等,更应强调与各产业的融合。

  相较其他产业而言,当前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局。首先,缺乏普遍适用的商业模式,企业价值、创意价值也难以得到评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与增长性难以预估;其次,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局,创意产业核心还是“大脑产业”,设计师们通过大脑来改变世界,这其中必然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创意产业还未真正找到运用何种方式有效保护创意理念;此外,创意产业定价体系也不清晰,一个创意值多少钱,5万?50万?据了解,国内某知名电脑品牌曾通过公开渠道,向社会征集新笔记本电脑的设计,所支付的设计费是5万,但最后该产品销售额超过亿,创意就值5万?这也就是当下制造业难以评估创意设计价值的核心。

  此外,一位家具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制造业、电子产品,还是家具生产等企业,都面临企业设计团队是用“外脑”还是“自行组建”的问题。选择外脑,可以打破企业自身的条条框框,从市场出发推出产品,但是可控性差,“外包服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估设计外包的标准没有;组建自己的团队,虽然更容易企业今后整体的发展,但是却面临工人不懂设计,设计不懂工种,受到本行业局限大,投入产出周期长的困境。

  “商业模式”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期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实践逐渐形成模式,随之不断“更新模式”逐步成型,最终迎来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将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但创意设计如何被传统企业所接受,需要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和创意企业的共同努力。

  创意与产业共“牵手”

  文化创意产业链条非常长,它就像一根针把不同的产业连通起来。但是怎样串联,融合筛选真正对企业有价值,能够给双方带来风险可控的合作?上海进行了诸多实践。

  今年7月,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曾联合阿里巴巴,共同举办了首届创意设计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对接沙龙,传统制造业企业表示,他们很需要专业的设计机构介入其生产链中。但在具体操作中却遭遇另一个问题,传统制造业对创意设计理解仍停留在“外观设计”,并未意识到国内工业设计已形成三个层面的设计架构,底层的“外观设计”、中层的“全产业链和设计”(包括前期策划和后期包装宣传)、高层的“填补市场空白设计”。上海指南设计总经理周佚表示:“10年前,客户找我们设计一款产品,要求造型好看,吸引眼球,设计费是3万元。10年后,客户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产品能填补市场空白,它的使用对象是谁,如何靠它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咨询与设计费用超过百万。以前是买方案,现在是买机会,买在市场上出奇制胜的机会、能挖掘潜在市场的机会,这才是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

  因此,理念上的脱节导致制造业虽有意与创意设计结合,但最终却发觉设计并未改变产品市场销路,反过来埋怨设计企业无用。何炯表示,向传统制造业普及创意的核心价值、创意如何助力传统产业的观念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给创意产业展示各种实践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有信心与传统制造业结合。

  另一方面,为了推动创意产业化进程,今年8月成立上海市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联盟,初期的管理资金就达269亿元。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创意产业新模式研讨会上,该基金联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虎表示,自8月成立以来,平均每周要考察3个项目,目前已经看中了3个项目。“现在大量资金已经涌入文化创意产业,头疼的是找不到好的项目。”王虎说,只要有好的项目,就不愁创意与产业结合。

  因此,给创意插上“资本的翅膀”,创意企业本身要有自己的定位。王虎表示,现在的投资人喜欢投与制造业结合的创意,这样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对设计企业来说,也能够在产业链上下游占据更多空间;此外,渠道对设计企业来说也十分重要,比如,有的企业在淘宝网上卖产品,以为就掌握了渠道,其实没有,因为卖东西付出了代价。当然,在这个中间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失败了怎么办?据了解,现在市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推进这方面政策,在一些园区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担保公司。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