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进口农产品凶猛:农民受影响较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2:05 来源: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李跃群 见习记者 胡苏敏

  眼下,黑龙江鸡西恒山区艳胜村的农妇孙喜华正无法安稳过冬:往年10月末就会有公司上门来收大豆了,现在已经12月中旬还不见踪迹。

  让孙喜华担忧的是,远在万里之外,一吨一吨往国际粮商货运船上搬的美洲大豆。这些货运船的目的地,正是中国东部地区的油脂厂。

  现年54岁的孙喜华和丈夫靠着约摸30亩地的出产过生活,大女儿嫁到了大连,小儿子两年前也去广西做生意了。每年卖掉农作物的收入大约三万多元(没有除去化肥等支出),其中大豆占到三分之一。家里正等着卖大豆的钱来还贷款。

  这些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一直在涨,水涨船高,收购价的高企并未给农民谋到太多的福利。孙喜华打听到今年大豆的收购价可能在2.10元/斤,比往年略高,于是也喊出了这个价格。但收购者却开始嫌这个价格贵了,跟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比没有任何竞争力。

  “咋不着急?”孙喜华提高了嗓门,24袋大豆堆在厂房,已经开始招老鼠了。

  如果还没人上门收购,那么就只能让国家按照保护价收购了,而国家的收购价格会低一些。

  事实上大豆只是中国加入世贸后农业所受冲击的一个缩影。2001年以来,中国按照入世承诺开放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关税削减幅度达到72%,当前关税水平为15.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破除关税的保护堤后,进口农产品如洪水一般涌入。入世三年后的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至2010年底逆差规模达到230.4亿元。其中大豆、棉花、羊毛等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大豆进口依存度近80%。去年,中国更是成为了玉米净进口国,外国猪肉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大豆、玉米、棉花、乳制品、天然橡胶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持续刚性增长,在保障国内有效供给的同时,也给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收购制度减缓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加入世贸组织,可谓喜忧参半。不良影响方面,最明显的就是这十年来“大豆沦陷,食用油的定价权被夺去,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跟着打喷嚏”。

  位于东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种植基地。有黑龙江当地企业人士称,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有200元/吨左右价差,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400元/吨的价差,这便是大豆进口量增加的原因。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数据也显示,2011年8月,黑龙江国产大豆平均收购价1.90元/斤,同期,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均价500.6美元/吨,按照当时汇率计算,较黑龙江国产大豆平均收购价低0.3元/斤。

  来自嫩江的种植户老李称,入世后,市面上的大豆价格果然回落了接近0.2元/斤。老李今年四十多岁,种了20年的大豆,承包了100多亩地。

  老李称,入世后国家给了补贴,刚开始大概是每十五亩320多元,但其实还是补不上冲击带来的损失。近些年涨到了每十五亩800-850元,好了很多,而且后来还取消了农业税。

  “入世后国家建立了收储制度,若市面上价格过低,我们就把大豆卖给国家。这样至少保证大豆能出手。”老李说,“所以现在感觉也还行。”

  不过老李坦言国家收购价虽然在涨,但是化肥、柴油的价格都在涨,人力涨得更厉害,“我记得2006年之间还比较稳定,是每天20元,2007-2008年涨到了每天60元。2009年的时候,人力成本飙升了,此后一直稳定在一天100元以上。”

  老李称,这些年种地的利润是在下滑的,承包土地的价格在入世前大概是每十五亩1700-1800元的样子,现在每十五亩需要4200-4500元,涨了近两倍。

  改种其他作物也是出路。孙喜华称,他们那片最近种小麦的人越来越多了。宝城期货分析师沈国成表示,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锐减、玉米种植面积激增”已成普遍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演变为趋势的话,必然会制约中国“十二五”种植业发展具体目标的实现,“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将有可能落空。

  届时,中国大豆价格将更加听命于外。

  人民日报的报道显示,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全行业严重亏损,2005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全面遭美国农业集团收购、兼并和重组,大豆、豆粕、食用油的定价权完全落入美国农业集团之手,中国大豆食物主权基本丧失,政府对大豆、豆粕、食用油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全失灵。

  “对农民影响较小”

  与大豆相似,同样是土地密集型的棉花在入世后也受到了进口棉花的冲击。

  “入世后感觉棉花价格波动比较大,去年每公斤籽棉价格在十多元,今年只有七八元的样子,前年更低,只有六元,大前年是五元。”来自新疆石河子的王国强称。王国强种了1500亩棉花地。

  说起今年的收成,王国强称今年一亩能收200多公斤,天气好,比去年翻番了。不过今年柴油、化肥、薄膜价格也涨得厉害,只要以石油为原料的,都在涨。人员工资今年更是上涨了50%以上。

  王国强平时大概雇了二三十人。而人力成本还有一大块,就是摘棉花雇的临时工。每到秋天,摘棉花的人就会像候鸟一样纷纷赶到新疆,在白茫茫的田间地头忙碌,“拾棉费大概是每公斤1.8元到2元,去年这个价格只是每公斤1.3元,你看这个劳动力涨幅多大。我们还得负责拾棉工人的来回路费和吃住。”

  据王国强介绍,总的来说,他认识的种棉花的农户这些年整体收入在增长,但是生产物资和生活产品的价格却在涨,很难说能否跑赢CPI。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外的棉花价格低于国内。根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数据,2011年8月,国内328级棉花均价为9.66元/斤,Cotlook A(相当于国内328级棉花)指数每吨折8.12元/斤,比国内棉价低大概1.5元/斤。

  在种植成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国内的农民仍然能够保持生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郑风田称,“与过去相比,政府做了很大投入,比如农业税取消等。如果没有加入WTO,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账面上写200亿-300亿,实则1000亿以上。保住了自给率95%以上,小麦大米八连增。”

  除了政府的补助外,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制造业的崛起也缓冲了农业冲击的影响。郑风田称,“对农民的影响应该说是小的,制造业出口都很好,解决了2亿-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民、农业应该分开来看。”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农业人口的工业化而来的,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生产的趋势。大豆种植户老李称,“嫩江在推农机合作社,就是鼓励大家用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如果自己觉得种地不合算,那么就承包给别人。这样土地集中度高了,更适合大型机械集中作业。像我们这里有资本的人甚至可以一个人就承包3万多亩地,就相当于农场性质了。”

  郑风田称,合作社这种模式很好,像日韩就有这样的经验。规模化了之后抗风险能力更强,“毕竟小舢板和大帆船是有差距的。”

  新华社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研究员的说法称,入世以来,中国一方面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体系。10年来,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产品出口在全部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60%增至2010年的70%,增长3.3倍;粮食等土地密集型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从2001年的20%降至2010年的不足10%。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