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小林:减贫需要因地制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07:3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小林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设定的首要目标。

  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确实在减贫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发展中国家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已从1981年的19亿,减少到2005年的14亿。但全球减贫进程十分不平衡,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中国。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50.9%和40.3%,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发生率16.8%。目前,距离千年发展目标设定的到2015年前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时间已经十分短暂。然而,受冲突、危机和增长质量等的影响,全球减贫形势仍十分严峻,需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做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大部分国家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长期陷入“贫困陷阱”。按照发展经济学家的基本理论,增长是减贫的基础。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持续半个世纪的国际发展援助,并没有使这些国家走上经济起飞和实现大规模减贫之路。

  其次,大部分拉美国家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中等收入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呈现经济有增长但减贫乏力的态势。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冲突是这类国家的典型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部分人群难以从增长中受益,从而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机会不公平的不断加剧,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又导致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增强,从而出现不断的社会冲突和民族矛盾,破坏了和平进程取得的成果。

  第三,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减贫治理的难度。金融危机不仅造成失业率的上升,而且食物价格的上涨严重威胁着城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西亚北非的动荡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迅速攀升。冲突后的治理过程十分缓慢,减贫进程更加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带来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困难。这是2000年以来非洲第三次遭遇饥荒。

  总而言之,全球减贫形势十分严峻。各国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减贫战略。

  对于低收入国家,消除饥饿和冲突是发展的首要目标。切实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的粮食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充足的产品交换权利,有序的劳动力流动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消除饥饿和冲突的根本保障。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中国始终将农业发展置于国家优先战略,这种做法深受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

  对于中等收入国家,缩小发展差距,提高增长质量是发展的长期目标。这至少需要在几个重要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一是确保发展机会的公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夯实增长的后劲;二是确保增长结果的公平分配,既维护增长的动力,又促进社会的融合;三是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

  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传统的援助国,需要把目标瞄准减贫提高全球减贫治理的能力,履行发展援助的义务,提高发展援助的质量。过去60年,经合组织国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有条件的经济援助。但需要指出的是,援助的条件主要是关注被援助国良治、性别平等、反腐败等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减贫这一发展援助的真正目的。

  2011年末,中国将扶贫开发的任务由解决温饱转向缩小差距;把消除贫困的目标由消除收入贫困单一目标,明确调整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多维目标;把扶贫开发工作定位到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有评论认为,这既有利于完善国内制度,也对全球反贫困事业有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