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人民日报:他们为何不愿给农民贷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7:1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村地区存款只有1/3用在“三农”上

  他们为何不愿给农民贷款(经济聚焦)

  ——湖北农村金融服务调查

  编者按: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农民贷款到底有多难?制约农民贷款的瓶颈在哪儿?日前,记者深入走访湖北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民贷款难上加难

  武汉汉南区的农民张还喜最近很沮丧,因为他贷款的事儿“黄”了。

  去年9月,他计划承包几亩鱼池养水产。但向亲朋好友东凑西借,仍缺10万多元,于是他去银行、信用社跑贷款。“贷款太难了,我前后跑了十几趟了,二十多天,都是碰钉子,不是说手续不全,就是说银行没资金,贷不到钱,最终错过了买苗、承包鱼塘的时机。”

  为贷款发愁的还有湖北省房县贩运土豆的农民蔡炜。“要是当初能贷到钱,现在也许就不卖鲜土豆,而是开加工厂生产土豆粉丝了。”说到了贷款的困难,他心里依然犯怵。

  2010年8月,蔡炜看到了加工土豆的商机,于是便找到了当地的银行想贷款,但都被银行拒绝了。“银行说一户最多能借到5万元的信用贷款,超过部分必须提供贷款抵押。”而按照政策,他拥有的农村的房产、承包田等资产均不能正常评估、抵押。“可是5万元怎么够?一个土豆基地加上一个配套粉丝加工厂投资至少得100多万元,资金缺口几十万元。”蔡炜郁闷道。

  记者调查发现,农民贷款难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的普遍现象。数据显示,湖北省的县域存贷比为40.2%,最低的甚至仅为11.3%。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只有四成甚至一成左右的当地存款转化为贷款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其余的绝大部分资金没有留在农村。

  “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说明农村的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县域的存款只有1/3用在了‘三农’上,剩余大部分资金都流出农村、县域。而且现在农村金融网点少,农民要跑到县城去,贷款不方便。”湖北省委财办副主任吕江文说。县域贷款存款比例非常低,导致农民急需资金发展的时候,贷款困难、手续繁琐。

  银行和中介机构对农民贷款非常谨慎

  “一般情况的话,我们确实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原因很复杂。毕竟农业是靠天吃饭,而且我们对农民的还贷能力有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业银行经理说。

  “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太大了。”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一位负责人深表同感,“举例来说,去年大旱让很多地区粮食、鱼虾大量减产,不少农民没赚到钱,根本还不上贷款。还有湖北天门的花菜、秭归的脐橙严重滞销,农行、信用社贷出钱去肯定又要打水漂。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对待农民的贷款申请都会非常谨慎。”

  据了解,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长期低迷,风险保障水平很低,农民在遭遇自然灾害后,大都自负亏损,除了国家补贴外,往往没有其他的收入。

  吉林农业大学的农村金融博士李景波表示,即便风调雨顺,贷款给农民也多少有点“划不来”。“农业投资周期比较长,资金周转比较慢,而且农业资本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耕耘机、收割机、脱粒机等设备,专用性比较强,单位成本却很高。由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发放的大部分都是信用贷款,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很难有第二还款来源。”李景波说。

  湖北老河口市李楼镇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唐少东认为,农民贷款季节性比较强,而且贷款周期通常为一年,规律性的贷款规模加上潜在的风险,使得银行更愿意把钱贷给收益高、稳定的客户,而不是农民。因此银行提高了门槛、拉长了办理时间、尽量把手续设计得极其繁琐,让农民知难而退。

  “农民贷款一般数额偏小,担保、登记过户的成本却是固定的,所以很多担保、中介机构都不愿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武汉大学农村金融研究者李斌说。

  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尚不健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存在故意逃债的现象。一些银行、信用社因为害怕产生不良贷款,尽量拒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

  农村金融机构“偏农离农”,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记者调查发现,除农户抵押物不足外,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村信贷资金不足是贷款难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办的村镇银行。此外,大量依靠民间借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代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种类型。2006年底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以后,进入门槛的降低使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各地区相继出现了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这些农村正规金融似乎都不自觉地遵循着‘偏农离农’的路径。比如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只是简单地把并不丰富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而对农村则缺乏支持。”华中农业大学陶建平教授说。

  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主要供给单位是农村发展银行。而事实上,它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

  而国有商业银行方面,特别是农业银行,一方面提高了贷款的门槛,一方面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纷纷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数据显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

  比如湖北荆州,农行2003年在该市96个行政乡镇的营业网点覆盖率为100%,而2009年已锐减至41.67%,只有40个,一半以上的乡镇网点被撤销、合并。很多农区、贫困地区的乡镇, 除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向收益较高的或非农部门流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本来就资金匮乏的农村地区,反而资金外流严重。2010年末,全国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在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占比为25%左右。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