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市金融办公室主任:金融开放势在必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9:42 来源: 《财经》杂志

  中国自主扩大对外开放,并非出于慈善考虑,或为别国解决困难,而是为了提高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展中国自身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以“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原则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资源配置能力,重要而及时,是引领当前金融对外开放的方针。

  只要自主开放,“共赢”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在中国的决策体制下,对外开放则都是“渐进”之过程。

  因而实施这一原则实质上就是要做到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自主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金融自主对外开放面临良好机遇。

  面临良好机遇

  目前中国在引进开放中的自主权较大,谈判中处于相当有利地位。

  去年上海市属金融企业完成了三项比较大的对外开放运作,其中一项是国外一家知名保险机构入股上海一家市属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这家保险公司由于多年经营不善,每股净资产值按中国的会计标准算出来只有0.4元,自请的资产评估公司评出的每股资产价值为1.08元, 而最终谈判达成的转让价则达到了每股1.20元,为净资产的3倍。

  仅在六年前,建设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每股价格的净资产溢价只有10%。

  另两项分别是成立合资券商与合资银行。在这两家合资机构的公司治理构架和高层人事安排上,上海在谈判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基本上是由我方说了算。

  当然,我们提出方案时考虑了外方的合理要求与合资公司成功运营的需要。而几年前,在类似的合资公司的治理和人事安排上,外方通常处于主导地位。

  当然,较大的对外开放自主权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允许境外有限合伙人投资境内的股权投资企业(PE)。虽只是简单地尝试了一下,即把国际上最好的PE(私募基金)、VC管理公司及一流的投资人(LP)悉数网罗到了上海。

  去年又针对筹备中的国际板做了一点宣介,结果市金融办的门槛被踏破,来询问上市的大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高科技制造和生物医药企业。

  最近上海又在尝试一些新的对外开放试点,目前还处于方案走程序阶段,但国际上最知名的相关领域公司已经急切地要到上海来开展业务了。

  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同样体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

  中国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是中国金融领域带有经典引领意义的一项对外并购。工行通过标准银行网络,大大扩展了自己在非洲的业务,标准银行则因为搭上了工行而身价大增。

  现在国际上一大批优秀企业需要借助中国的资金和巨大的市场获得增长,而中国的企业则需要借助国际企业的技术和营业网络提升自己的水平并打开国际市场,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对外并购,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空间。

  这里顺便指出,吉利如果不是中国的汽车公司,而是其他国家的公司,那么VOLVO(沃尔沃)公司恐怕就不会卖给它。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世界上很多优秀企业,包括金融企业,都为能与中国的企业搭上关系而身价陡增。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我们可以在一个很大的范围里调动世界资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总量和增量都已经很大,对全世界的企业有很大吸引力;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挫伤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国际领先企业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当前,从调动世界资源的能力来看,各国无出中国之右。

  如何扩大开放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现在也面临一个扩大开放的需要。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似已成定局,若有必要,这可通过吸引外资来帮助解决。经济增速放缓也是一个定局,而扩大开放、把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到中国来,是增加内需、提高增长速度的一个简捷有效的办法。

  当今世界,外需和内需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换。扩大开放也是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

  有人担心金融开放的安全问题。其实,中国金融开放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有效防范外来风险的道路,其中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服务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我们一直很谨慎,已经推出的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都有一个额度限制,没有风险。

  金融服务开放中国采用了法人管理的路线,外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公司,若要在中国做大业务,都必须设立法人机构,接受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独立监管。这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做法,有效隔离了外资金融机构境外母公司和境内子公司之间的风险。

  举例来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设在上海的一家外资法人银行和法人保险公司的境外母行和母公司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差点破产,但在中国境内的子行和子公司安然无恙,因为它们自己有充足的资本金,资本金不能被调到境外去,其业务则受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没有风险。

  当然,也有强调金融对外开放的风险的声音,但没有具体分析,只有一些牵强的与别国的类比,缺乏说服力。

  中国良好的开放机遇期能持续多久?这主要要看欧美经济的复苏速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表现。

  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已为期不远,因为它的大部分企业都表现强劲;欧洲可能困难一点;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不会差。不管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如何,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切领域的良好机遇都不会太长。

  中国自主扩大对外开放,并非出于慈善考虑,或为别国解决困难。扩大开放是为了提高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

  当今世界,各国都必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为我们自己的矿产虽然丰富,但世界比我们丰富得多;我们的资金虽然不少,但世界比我们多得多;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虽有很大进步,但世界比我们先进很多;一句话,中国再大,没有比世界大。

  作者为上海市金融办公室主任,本文根据作者2012年1月7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小组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仅代表个人意见

  【作者:方星海/文 】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