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政府机构“绿色”办公:要倡导更要行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23:25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为了环境,少一些借口,多一些行动,把践行低碳理念落实在每个具体的环节中——

  □ 本报记者 罗荀

  政府机构能不能成为一面“镜子”

   2012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联合17个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根据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计划,倡导开展“绿色出行”活动。

  具体规定为: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和编制数量及时更新购车计划,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提高新增公务车中小排量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 公里以内步行,3 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 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方案中还提出,开展“绿色办公”活动。倡导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使用空调时关好门窗。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离开会议室等办公区时随手关灯。在全国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铅笔等绿色办公用品。开展零待机能耗活动,推广使用节能插座等降低待机能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倡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上下两层楼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不合理使用等。

  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推行公务用车厂家回收置换。开展废旧电脑、打印机、电池、灯管、报纸和包装物等回收利用。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

   开展政府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围绕节约型机关建设,组织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4年前国家就下发过《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要求除特殊公务车外,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通知下发后,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个省市还曾专门出台了具体措施,并大力推广。然而4年过去了,政策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而对于此次出台的方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强表示,相比于之前的方案,这次规定的标准更高,要求也更加细化,体现了政府带头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方案》提出的“开展政府机构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公开试点,在门户网站上公示单位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并接受社会监督”是一大亮点,这也是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新突破。

  林柏强介绍说,在国外,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而公共福利支出的刚性化及需求增长,又很难大幅削减。在中国亦是如此,就政府支出的比例来看,用于政府机构运转的比例和金额都较高,再加上政府在社会和经济事务中的独特角色,政府机构参与行动无疑将决定着全民节能减排的效果。

  践行低碳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号”

   在国家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生活的大趋势下,政府应发挥好表率作用,成为践行低碳理念的“排头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认为,对于各级政府机关来说,不仅应大幅削减公务用车、节约办公成本等,而且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初期规划、设计,还是整个建设过程,以及后期运营等,都应全方位融入低碳理念,并贯穿始终。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更应当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理念。自觉带头践行低碳理念,应当成为政府的共识。

  他指出,快速城市化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的冲动、城市民生保障的挑战,使得环保低碳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靠边站”。而政府的导向与作为决定了低碳的实质内涵,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打着低碳的旗号,大规模重复建设能耗和污染均高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线,推动当地城市扩张和地方生产总值的增加,但对当地的经济转型并没有促进。一些城市注重形象工程,花巨资建太阳能路灯照明工程,但由于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成本等原因,太阳能路灯实际上并不划算,这样的“低碳面子工程”反而丢了面子。

  潘家华坦言,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广泛而深度的参与。就其个人而言会从点滴做起。例如,夏天不开空调;两公里以内的距离,尽量步行;锻炼身体选择户外环境,而不在健身房。节能环保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也包含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也提出要以身作则,他说,“少开一天车”一是要参与,二是要坚持。“少开一天”不是定量的,而是能少开就少开。目的是以减少机动车出行的方式,节能减排。为了环境应少一些借口,多一些行动。

  靠自觉遵守还是靠制度监管

   “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无疑是一项值得称道的举措。无论是对公务用车的限行,还是“135”绿色出行方案,只要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既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办事效率,又是对低碳生活的有力践行。而且机关工作人员更多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交通工具办事,在锻炼身体之余也能更好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

  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少开车对于环保而言是件好事,应该支持。从效率的角度讲,每周少开一天车也不见得耽误事。毕竟开车办事的成本也很高,一方面路上会遇到交通拥堵,另一方面要费时间找停车位、交停车费。

  然而,也有部分人提出困惑,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在北京不大可行、也有难度,各个部门之间距离经常大于5公里,步行、骑自行车都不靠谱。万一路上丢失了文件,无法负担责任?有的人年龄很大,骑自行车会危及人身安全问题?

  林柏强认为,节能减排要收到成效,关键是形成制度,只有以量化管理才不会流于形式。政府部门应对公车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减少公车的使用数量,合理安排各部门配备公车数量。而这些数据应酌情在媒体或网络上公布出来,接受舆论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同时还可以把公车贴上醒目的标志,利于公众辨认。这样既治了标,又治了本。不仅有利于环境的好转,更能节省开支,还能减少腐败的发生。

  据介绍,日本、韩国、芬兰等很多国家的公车保有量都很低,只有少数高级政要才有资格坐公车。例如,韩国的首尔市只有四辆“官车”,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每人一辆。在完成一天的公务后,“官车”必须返回市政府并登记就位,不允许任何人私用。而众多的普通公务员出行就得自己坐出租车了。这些国家严格限制公车的做法能够有效杜绝公车腐败,避免公车与民争路,减缓交通压力,值得借鉴。

  林柏强指出,要限制公车使用,节约资金,节能减排,主要还是对公车监管到位,防止超标配车,防止公车私用和浪费现象。同时进一步落实车改的各项政策措施。

  政府“绿色办公” 网民怎么看

   刘宇:北京的事实证明,公车限行不但没有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按数量封存公车并不科学,尽管目前几乎所有的单位的公车数量都是多了而不是少了,但各单位对公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简单地按比例封存的话,有些单位的公车数量可能还是多,但有的单位可能就不够用了。

  有为而治:“公车和私车从外观到车牌并无明显差异,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公车监管部门甚至交警都难识别公车。认不出公车,就很难对其是否违规作出明确判断,无法判断就无法惩治,而这也直接涉及能否让公众主动和更好地参与到对公车限行的监督中去。如果只是个别监管部门能对公车进行识别,就丧失了利用公众监督这一有力武器的好机会,只能更多依靠各单位在公车使用中的自律,但这很明显会让公车限行的力度大打折扣。”

  鲁生:“每天有1/5或1/4的汽车休息,闲置公车的资源浪费也不可小瞧,如何在省下汽油费的同时弥补资源浪费值得思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