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7日 11:40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甘 勇 实习生 曹 程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荆楚粮仓。
抗旱抢播,时不我待。一场抗旱保丰收的攻坚战正在打响。
江汉平原“渴声”一片
向来涝重于旱的江汉平原,正面临着多年罕见的旱情。“几个月没怎么下雨,塘堰都干了,这一季的早稻绝收了。”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村农民王新远,蹲在田头连连叹气。身旁的水田里,不见水的踪影,只剩下龟裂的土地和枯死的秧苗。“20多亩地啊,前期投入2万块钱,全泡汤了。”
马鞍村地处虎渡河下游。如今,河道早已断流,村里的堰塘早已干涸。“活了50多岁,没遇到过这样的干旱,现在就希望老天赶快下雨。”王新远无奈地说。
多年来,监利县粮食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可今年全县累计降雨量仅181.9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57%,为50年来最少。“天上无雨,河里无水,抗旱形势日趋严峻。”监利有关负责人表示,抗旱保丰收的压力很大。
荆州市统计,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93.05万亩,成灾面积92.22万亩,绝收1.62万亩,经济损失近7亿元。
此外,荆州市还有7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受灾,成鱼损失3.5万吨,鱼种损失460吨,虾蟹等其他品种损失5390吨,经济损失近5亿元。
多措并举奋起救灾
有收无收靠水。当前旱情,正是影响农业全年收成的“卡脖子旱”。
旱情紧急,唯有千方百计积极找水、调水。
向地下找水。在监利县,县财政按50%的比例以奖代补,帮助农民打井抗旱,全县3840多口机井,解决了数万亩良田的灌溉用水。江陵县沙岗镇中岭村打井近100口,每口成本2000元左右,可灌溉5亩水田,村支书刘志华说:“小机井发挥了大作用。”
向天上要水。9日至10日,潜江市出现降雨云系。面对这一有利时机,该市发射增雨火箭弹60枚,作业区普降中雨,“及时雨”缓解了旱情。
跨区域借水。江陵县用水高峰期在25日以后,监利县瞄准时机,适时借水。在荆州市委、市政府部署下,江陵县开启颜家台泵站和观音寺泵站,向监利县送水808.7万立方米。
沿长江引水。在监利县何王庙灌区,9台潜水电泵全力运转,从长江故道上提水,缓解上车、朱河等5个乡镇的旱情。11日至12日,监利县又抢抓长江水位上涨的机遇,2天内新增5个取水点。
科技抗旱抢抓农时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农业专家认为,5月15日是中稻育秧的最后时间节点。如果错过这一时机,中稻将无秧可栽。
江汉平原一些地方,抗旱用上了新技术。
在潜江市周矶办事处荆桥村的旱育秧苗田里,秧苗精神抖擞,长势喜人。“今年的旱情虽然很严重,但对旱育秧来说影响不大。”潜江市政府副秘书长黄锦波介绍说。
所谓旱育秧,是一种水稻育秧新技术,省田、省种、省水、省工,又能增产增效。与传统的育秧方式相比,一亩旱育秧可移栽大田25亩至30亩左右,而传统的育秧只能移栽6亩大田。
为了抢抓育秧时间节点,潜江市派出了120名农技人员深入295个粮食主产村,广泛宣传推广旱育秧技术。目前,全市推广落实中稻旱育秧1万亩,能保证至少23万亩大田的移栽。目前,潜江市49.8万亩中稻所需的5.7万亩水旱苗床已经全部落实,且长势正常。“虽然旱情比较严重,但我们有季节可赶,有措施可补,有科技可用,有信心打赢抗旱保丰收这场硬仗。”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的话鼓舞人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