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1:40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李跃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并非中国水利水电走出去的惟一企业。这一领域中的另外3家央企——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近年来在海外也斩获颇丰。这四大央企在海外建设的水电站在世界地图上星罗棋布,于东南亚、非洲、南美以及欧洲均有落子,其中不少项目可谓海外的“三峡大坝”。
据一位资深水利水电从业者称,除海外主动邀请外,目前国内水利水电设计、建设主体众多,而国内项目又比较有限是促使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原因,“国内竞争很厉害,光靠国内项目很难完全吃饱。”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称,海外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各异,有亏损有盈利,但就盈利项目来看,“海外业务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业务。”
两大模式:援建与招投标
上述资深水利水电从业者向早报记者表示,中国水利水电企业在海外的项目一般分为两类,即援建型与招投标型。
援建型,现主要面向非洲国家。上述人士称,“比如突尼斯和刚果(布),通常是它们提出,希望中国给它们援建一些水利水电。然后具体哪家企业过去建,由商务部与外方来进行操作。”
援建项目并非完全无偿。该人士称,现在援建项目的资金一般是中国给那些国家的贷款或者无息贷款,然后那些国家再付钱给中国的设计、基建企业,“真正的无偿项目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所在国根本不用出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可查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在亚非拉国家投入大量无偿援建项目。在2010年10月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对外援助司副司长高元元称,上世纪50年代至2009年底,中国包括水利水电在内的各种援助项目总计近900套。
不过,有些援建项目内部也是相当复杂。上述人士称,他们曾参与一个对摩洛哥的援建项目,摩洛哥王室在拿到贷款后,有权决定由哪家中国企业来承接。
上述人士称,相比而言,一些经济稍微发达点的国家,比如南美等国,采用的都是招投标的。
“各国技术标准不同,这个问题不大。”上述人士称,“但是,外国一般要求中方企业给外派人员和当地被雇佣的工人都要上保险,这个必须得遵守。”此外,施工还必须遵守当地的工作时限,8小时绝对不得超过,到了休息日,就必须得休息。
贺在华也表示,熟悉并遵守当地法律,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施工时减少风险。
不过,由于现在无偿援建的项目基本没有了,受援建国对中国水利水电企业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无偿援助,他们也就无所谓了,只要水电站建起来就行。但后来采用贷款模式,要还贷的,当地政府想省钱,态度就不一样了,有时会欺负中国企业。所以现在中国也不能老是要面子,该怎么样还是得怎么样,甚至该索赔我们也得索赔。”上述水利水电资深从业人士称。
“到海外去可以吃饱”
贺在华说,中国“十一五”期间基本停止审核大量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导致国内企业需开拓国际市场,以缓冲国内项目建设速度下滑带来的风险,于是出现了国内企业不断在海外揽下大单的局面。
“水利水电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基础设施项目,关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体国家掀起的水利建设潮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企业走出去既是对现有市场的准确把握,也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贺在华说。
据中投顾问数据,中国水利工程海外业务主要是以大型水利集团以及施工企业为主导,海外扩张速度靠前的企业目前国际工程合同额占新签合同总额的比例已经超过40%,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上述水利水电资深从业人士称,中国在大型水利水电项目上的设计、施工水平都不比国外公司差,“但有些小项目就不见得好了,这方面国内国外是一样的。会出现中标公司再进行工程转包的问题,最后去施工的人员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不是中标公司的。这样质量很难保证。”
中国企业在海外水利水电市场上的最大优势仍是价格。“价格压得比较低,不是原料价格低,而是人力成本低,与中国制造在国外的优势一样。”上述人士称。
贺在华指出,海外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首先面临的是,当地局势以及政策波动将会极大地影响项目的进程以及盈利;其次是环境风险,水利建设关乎民生,且涉及到环境问题,环保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最后,水利建设可能会遭遇当地民众的反对,这类潜在的风险同样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