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6日 14:06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杨群
昨天,随着《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亮相,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上海 “四个中心”之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任上。一个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应该具备哪些评价要素?上海离这一目标究竟还有多远?差距主要体现在哪?核心关键何在?
“码头”与“源头”同样重要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说:“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国际贸易中心,就是‘市场中心’或是‘中心市场’。”可见,“市场”二字是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关键。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国际国内各种资源的配置作用,达到发展繁荣的目的。
贸易专家指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重视生产,却相对忽略了流通、交易的问题。而事实上,处理好“源头”和“码头”的关系,正是贸易中心建设的出发点。源头是指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而码头,则是指产品流转的中心市场。
专家强调,流通位于市场最前沿,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桥梁和纽带,并且决定着生产。流通对于经济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时间经济流程所具有的外溢效应。流通业与各产业部门都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高效的流通对于各项产业发展起着极大促进作用。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就要使流通从传统的“后位产业”概念中跳脱出来,确立其经济循环中的“前卫产业”地位。
掌握国际定价话语权
能否称得上“国际贸易中心”,定价话语权至关重要。
打造大宗商品市场配置和交易平台,努力成为部分国际重要商品定价中心,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美国纽约通过纽约交易所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每天产生和消费着海量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贸易,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要素配置。
专家建议,上海应积极构建货物贸易市场体系,重点完善生产要素期货市场体系和辐射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使上海的商品交易规模在世界交易总规模中占到相当比重,形成对全国和世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价格话语权。
既要造载体 也要聚主体
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形成万商云集态势,既离不开“万商”这样的“主体”,也离不开“云集”的空间载体。
从国际经验看,商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往往与交通枢纽密不可分。像虹桥商务区连接四个行政区,有着深厚的贸易投资氛围。虹桥交通枢纽将汇集航空、京沪高铁、往来苏浙两地的城际列车及5条轨交线路,成为全球最大的交通枢纽及上海对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因此,虹桥商务区被视作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标志性新平台。
除此之外,上海还应依托浦东“三港三区”,形成我国重要的口岸集散功能载体;依托大型会展设施和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形成具有商品展示、商品交易、跨国采购等功能载体;并充分发挥各区县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功能载体。
在集聚贸易主体方面,世界上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都有一批实力强、功能丰富、市场活跃的贸易经营主体。比如,日本的综合商社是一种以贸易为龙头的跨国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以外贸为先导,内贸为后盾,实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经营。而目前,上海的贸易经营主体在规模上、跨地区跨国经营能力上都有差距,注册资金大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仅占13.72%。上海应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商贸龙头企业,让他们在市场的大海里尽情搏击。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总部经济。国际上的贸易中心城市都聚集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成为全球商业网络的控制节点,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要占到全球贸易的2/3。企业总部能够通过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总部经济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我国香港有124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2644家地区办事处,新加坡有40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截至去年,上海各类总部经济型企业约800家,但与国际上总部集聚的城市相比,上海总部经济在规模上、功能上、结构上都仍有差距,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无形与有形之手都发力
对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来说,管理部门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要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市商务委负责人指出,政府监管的有形之手在短期内起效快,而从长远看,市场调节更重要。
如何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无形中吸引中外商务人士竞相前来?专家表示,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区位优势加政策优势所形成的环境优势。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是吸引中外人士到上海进行商务活动的要素。此外,公平的竞争规则、畅通的信息渠道、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来沪发展。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海今后应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会展设施;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建设一流人居环境;同时,还应该供应充足的国际经贸信息。
“但有时候,市场也会失效,例如出现食品安全危机、知识产权问题等。”专家提醒,这就需要有形之手发挥有力作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诚信商业环境、实施品牌战略。未来,上海应形成有力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商务信用制度,帮助诚信企业更快发展。打造商品和服务的品牌代理、品牌培育和品牌创新集聚地,培育更多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同时应加强贸易标准化建设,把上海建设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执行和创立中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