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8日 20:23 来源:新民晚报
近期又闻基金“老鼠仓”,而且令人诧异的是原来通过内幕消息都是赚钱的,现在却出现了掌握内幕消息反而亏损5.4万元的“最悲剧基金经理”。啼笑皆非之余,“老鼠仓”频频发生本身,就带来一些令人深思的信息和启示。
挑基金不光看排名
为什么掌握内幕消息的基金经理仍是亏损呢?笔者认为至少说明一点:在已是买方市场的基金市场,大量的基金公司涌现,一些投研能力较弱的基金公司未必能胜出,其内幕消息的价值也是值得怀疑的。不管是赚钱还是亏钱,都说明基金公司需勤练“内功”。“老鼠仓”屡治屡患,正说明基金公司健全体制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不过像“老鼠仓”一类的消息,还是值得关注的。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综合分析后,对相关基金公司的内部治理、投研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入认识。这样对自己挑选基金大有裨益,可弥补光看上年或近期业绩选基的不足。基金业绩每年过山车式地轮换排名,使按照基金业绩排名挑选基金来投资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看似与业绩无关的消息,可能更真实反映了基金公司的内部情况。许多事实也证明,那些有着稳定和谐企业文化、内部风险控制得力、投研体系成熟的基金公司,长期业绩更胜一筹。然而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光靠听基金公司自己或媒体宣传是得不到全面认识的。
重视后续处理态度
关于买不买发生过“老鼠仓”事件的基金,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一看“老鼠仓”事件反映出基金公司当前到底处于怎样的境地,是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力的必然结果,还是一次个人原因的偶然事件。如果是前者,就要警惕“老鼠仓”基金公司下的所有基金,慎买入。二看基金公司在发生“老鼠仓”后的处理态度。一些基金公司在媒体公布其消息初期,极力掩饰,不肯正视自己内部存在的问题。这是对基金持有人的不重视和没诚信,这必然会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投资过程中。这样的公司旗下的基金怎么能让人产生信赖而购买呢?
十年前我也曾买过一只基金,深陷当时的“银广夏”事件中。从当时媒体公布的信息中,我分析出其公司的内部管理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抛出该基金后,我有几年未碰该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事后情形也证明该基金公司随后几年的业绩整体较为落后。直到该基金公司正视曾经发生的错误,重新整顿内务,业绩和规模双双稳步上升,我才对该公司重新青睐。“老鼠仓”事件,既是一种信誉灾难,也可能是一次转机,一种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对于能正视自身、勇于承担责任、奋发图强的基金公司,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能因为一次偶然的“老鼠仓”事件就全盘否定它。
只要有证券市场和基金存在,就会有“老鼠仓”。“老鼠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基金公司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和承诺的缺失。陆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