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减缓对商品市场影响几何

2011年06月20日 20:53 来源:中国财经报

  一段时期以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引发“中国需求泡沫”破灭忧虑,甚至有人认为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跌落50%。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虽然今后有可能出现短期阶段性调整,但在一些力量的推动之下,中国商品市场需求长期旺盛,价格相对高位运行。

  □ 陈克新

  三大需求同时放缓

  受持续收紧货币,抑制需求措施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减速,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同时放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累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25.8%,名义增长率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但如果剔除已经很高的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则实际增长率也有较多回落。同期外贸出口名义增幅为25.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7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出口同比增幅为19.4%,回落了29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不存在投机泡沫的最终消费品需求也出现了显著回落。1月—5月份全国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幅为16.6%,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增长率回落了至少4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回落了12.7个百分点,3月份回落了6个百分点,4月份回落了3.9个百分点,5月份回落了7.3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的回落,直接抑制了工业生产增长水平。今年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逐月下滑,已从去年12月份的18.5%一直回落到今年5月份的 13.3%。其中2月份同比增幅为14.9%,3月份为14.8%,4月份为13.4%。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境外愈演愈烈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日本复合灾难的重大冲击,美国经济不景气,国内严重的电力缺口形势以及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物价居高不下而继续实施的抑制需求措施,这都增添了中国需求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从目前情况来看,最令人担心的还是美国是否“债务违约”。美国政府债务总额已在5月触及14.29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如果美国国会不能在8月初之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其程度可能高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

  受到上述需求减缓及预期疲软影响,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将有可能再次进行向下调整,甚至是较大幅度调整。对此人们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经济增速虽有放缓

  需求长期旺盛局面不改

  尽管受到经济增长减速影响,中国消费需求出现阶段性减弱,而且不排除继续恶化可能,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需求泡沫”破灭结论。长期来看,在3大动力的推动之下,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进而奠定大宗商品需求长期旺盛基础。

  其主要增长动力如下:一是13亿的人口规模,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80后、90后“新消费群体”异军突起,大规模人口城市化进程以及世界最大中产阶级群体显现等,由此而产生了全球最庞大的“超级消费人口”。到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总量已经接近或达到7亿,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四分之一。二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两化”时期,进而催生了世界历史上超大规模基本建设至少还要持续20年之久。三是消费观念的巨大改变,“月光族”、“按揭族”的普遍出现,使得中国“新消费群体”的储蓄偏好急剧下降,已经完成了由过度储蓄向借贷消费的转变。四是“众星捧一月”的消费资金使用模式,将新一代消费群体置于数代人几十年积聚的巨额购买资金基础之上,其购买能力急剧提高。五是显著的人均消费差距。不仅许多重要商品的中国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比如在石油消费方面,中国人均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在粗钢消费方面,上世纪的100年间,美国消费了82亿吨—87亿吨钢,中国至今才消费了20多亿吨,况且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因此最终需求总量也要比美国高出很多。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还存在着西部地区显著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巨大差距。有关分析认为,上海、天津和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粗钢使用量已经达到韩国这样发达国家的高水平,但中国西部省份的消费量还不及沿海地区的一半,其需求增长还将继续。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

  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消费能力蒸蒸日上,具有长期旺盛增长的坚实基础。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需求量的20.3%,已经超越美国19%的比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展望未来,中国——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产生,不只是建立在“世界工厂”基础之上,而且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包括个人消费品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其整体规模有可能超出美国与欧盟的总合(剔出汇率与价格影响因素)。比如在粗钢消费方面,今年消费规模将向7亿吨靠拢,今后10年内其消费水平还将再上新台阶,达到9亿吨,甚至逼近10亿吨关口,几乎为全球消费总量的一半。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今后10年—20年内,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或者接近5000万辆峰值,是美国目前汽车产销量的2倍。对此消费能力的增长,决不可以小觑。

  中国消费需求尽管有所放缓,但依然旺盛还可以从最新的进口数据得到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商品进口同比增速从4月份的21.8%加速至28.4%。作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今年前5月进口铁矿石28325万吨,同比增长8.1%,累计增幅与去年同期大抵持平。其中5月份进口铁矿石5330万吨,同比增速为2.7%,比上个月加速7个百分点,同比则加速5.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对于今后包括铁矿石、金属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言,不是缺乏需求,更不是需求泡沫破灭导致所谓“市场拐点”,而是按照现有模式发展下去,究竟有没有相应的资源供应来满足需求?

  两大因素推动

  商品价格继续高位运行

  当然,一段时期内经济减速,需求放缓将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向下调整,甚至是较大幅度调整,但一般不会出现持续性的深幅暴跌,而且调整过后,市场行情还将震荡向上,不会长久停留在低价格水平之上。

  今后大宗商品价格所以继续高位运行,除了长期需求旺盛,供求关系总体偏紧之外,还在于生产成本推动,在于美元与“商品货币”汇率的双向推动。这些才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线因素”。

  生产成本有增无减。世界矿藏的开采历史,实际上是“先易后难”的历史,随着大量矿藏的被逐步开发以及需求量的逐步增加,那些埋藏浅、易开采、品位高、质量好的矿藏所占比重下降,更多地转向恶劣开采条件的矿藏。农作物也是这样,生产成本低的“好土地”越来越少。同时,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与环境保护费用的不断攀升,也使得全球所有大宗商品的产出费用相应增加。在高出很多成本的支撑之下,即便是暂时性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重新回到以往的历史低位已无可能。

  美元与“商品货币”汇率的双向推动。已经占据国民收入很大比例的天文数字债务与财政赤字,并借此获取更多战略利益的美国政府的“乐见美元贬值”方针,构造了美元长期贬值基础。另一方面,美元信任危机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大量增持未受财政危机、债务危机冲击的加元、澳元、雷亚尔、新西兰元等“商品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占比正在逐步提高。受其影响,上述“商品货币”势必进一步升值,进而双向推高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至少使其处于高位运行态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务院已经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报告。预计今后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加快理顺,也会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作者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