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90年土地国运

2011年06月29日 16:59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土地制度关乎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书写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伴随《土地改革法》的修改,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风声渐劲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

  “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说。

  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区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

  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反映在土地问题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的土地规模流转,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道路上,对于土地问题的重新审视:既让农民拥有充分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同时保留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土地的主动权。

  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地权风云

  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农村大规模包地变成现实,农村土地的产权形态再次分割,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这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土地修法新信号

  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维护农民利益的相对稳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应被轻易超越的信念。新《土地管理法》能否担此重责

  郑各庄的土地资本化

  为何村民不能在集体土地上实现资本化收益?已实现现代化的北京郊区农村郑各庄对此提出疑问,这也是全国农村当下的困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财经国家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