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房价统计口径不科学 网民称保障房稀释数据

2011年07月06日 08:0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消息称,记者近期在京沪等地楼市采访时发现,市场感受和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原因是保障房被纳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统计范畴,并对整体房价的下降“贡献”良多。

  网民认为,将保障房价格混入商品房价格中一并计算,掩盖了真实房价,有混淆视听的嫌疑。而且,这种混淆经过市场的放大,可能给既得利益者反扑楼市调控以口实,更严重的可能误导国家的政策制定。因此,随着保障性住房比例日趋增加,“双轨制”市场的制度创新呼之欲出。

  房价统计口径不科学可能混淆视听

  千龙网署名“吴江”的文章说,“保障房”虽然也是房子,但将保障房价格归之于房价,却并非天经地义,恰恰相反,保障的属性注定了保障房的价格并非市场行情的反应,而商品房价的回归其实才应该是楼市调控的真正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保障房”纳入房价统计,即便不是故意制造房价“稳中有降”的假象,并借此“邀功请赏”,至少也是对真实房价的混淆视听。不难设想,按照这样的统计口径,即便普通商品房的价格继续飙涨,只要“保障房”的数量足够大,价格足够低,也仍然可以拉低并稀释统计房价。如此“稳中有降”的房价,恰恰有意无意的掩盖了真实房价。

  署名“江德斌”的博客文章说,普通商品房与保障房属于两个概念,前者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标;后者面向保障群体,以公益为标志。将二者捆绑在一起统计,本来就有些荒诞,很容易混淆概念,导致数据失真。

  警惕“障眼法”影响政策研判

  红网署名“陈庆贵”的文章说,在各界约定俗成公认将房价视同市场商品房价的当下,房价“被下降”可能误导决策层对本轮楼市调控成效的研判。错误信息可能导致错误决策,在房价“被下降”的盲目乐观下,决策层有可能减缓楼市调控节奏停止调控发力,进而让来之不易的调控初效前功尽弃;而在房价“被下降”的盲目乐观下麻痹大意,默许地方减缓放松保障房建设推进进程和落实力度,进而致使保障房建设功亏一篑。保障房纳入新建住房统计范畴,还为别有用心者玩弄“障眼法”伎俩者提供了天赐良机。在土地财政和楼市经济“成瘾性”依赖下,一些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阳奉阴违暗中抵制并伺机反击。不难判断,面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房价“被下降”这一天赐良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势必借机大做文章,鼓吹楼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叫嚣调控收手。

  署名“江德斌”的博客文章说,用保障房的低价格去稀释均价,能实现既定调控目标,向公众展示一个虚假的调控结果。不过,这样的障眼法,忽悠不了真实的市场规律,迟早要露出马脚。

  房地产“双轨制”呼唤制度创新

  红网署名“陈庆贵”的文章说,保障房建设的理想愿景是藉以增加供给和分流刚性需求,退烧过热楼市平抑住房价格,进而达到实现政府居有其屋施政目的和商品房价回归合理价位调控目的的双重境界。在保障房快速崛起的形势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逐渐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两块组成的“双轨制”格局。而当下中国房地产制度体系却是以商品房为核心架构,保障房制度建设则相对不足。因此,当下理应顺势而为加快房地产尤其是保障房制度创新,比如实行保障房价格信息单独统计发布等,以推进保障房建设和优化楼市调控。总之,笔者同意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的观点:“房价统计发布也应加快改革,尤其是对商品房和保障房价格作出区分,防止错误信息影响市场,更要提防借此使‘障眼法’误导调控。”

  有网易网民说,房地产市场正日趋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组成的“双轨制”格局。因此,“双轨制”改革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土地供应、融资渠道、价格统计等,唯有此才能不断优化楼市调控措施。(于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