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春市场多品牌奢侈品价格平均涨幅10%~15%

2011年07月13日 13:43 来源:新文化报

  2011年7月1日,一些奢侈品品牌在国内纷纷上调价格,根据本报记者在长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以高档手表、化妆品、珠宝、皮具、手袋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上涨幅度平均达到10%~15%左右。部分化妆品甚至在涨价前半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持续断货现象。今年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在一次记者会上对外宣称国内将考虑下调部分奢侈品的关税,刚过一周时间,财政部就有官员表示关税下调问题“未予考虑”。7月1日,又有多个国内畅销的奢侈品品牌集体涨价,似乎在试探着国家对奢侈品关税会否下调的真实态度。  多个国际品牌奢侈品集体涨价

  自7月1日以来,一些国际品牌奢侈品价格就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本报记者通过对长春市各个国际品牌店走访中发现,先是化妆品中的倩碧率先宣布提价8%~10%,接着就是卡地亚珠宝、手表全线提价10%~15%和劳力士全线提价10%。LV、PRADA等高档品牌的皮具、箱包等部分产品也不甘落后,相继调整了价格。

  长春重庆路上某大型百货商场的企划人员表示,这些国际品牌的商品价格说调就调了,往往连招呼都不会和商场打一个,一切全在品牌公司总部掌控中。

  卡地亚一位工作人员称,7月1日起,公司对品牌旗下珠宝、手表等产品价格全线上调,涨幅达10%~15%。比如一款“魅力四射”女式手表,7月1日前是24.5万元,7月1日调至28万元,单品涨幅达14.3%。“我们也没想到这款表会涨这么多。”工作人员表示,这款女表在3月17日以前售价仅为22.7万元,两次涨幅累计达23.3%。

  奢侈品涨价 是一种促销活动

  某品牌奢侈品的工作人员解释称,7月1日这次调价与关税下调消息无关。调价时间紧凑的原因是“由于2011年上半年以来,国际钢价和黄金价格的涨势凶猛,而这两种原料恰恰是该品牌在生产工艺中要大量使用的,因此才导致公司提前对商品价格进行了上调。”

  “成本从来不是奢侈品涨价的真实原因。奢侈品要的是心理价值,一般消费品强调功能价值。涨价符合高端消费品的品牌策略,对于高附加值的奢侈品、高端消费品来说,涨价并非简单的成本推动。”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说,这些品牌需要在价格上保持一个不断爬升的状态以确保其高端性,“涨价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尤其适用于在通胀预期下,而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敏感度不高、更看重产品品质与品牌内涵的情况下,涨价能促成一段时间内销量的增长。”

  进口关税下调最早年底见分晓

  两部委意见相左已不是新闻,大家更关注的是奢侈品关税调整何时达成共识。

  今年6月以来,在各个场合商务部数次表示“各部委已经‘原则上’达成共识”,但财政部就不买账,明里暗里多次辟谣,两部委在这个问题上大有“死磕到底”的意味。

  商务部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商务部已经开始着手征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意见。针对一年前商务部有关司局草拟的“关于奢侈品进口关税调整议案”,财政部人士表示,财政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方向性结论和方案。按照惯例,关税税则委员会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年中这一次没有列入议程的话,最快也要等年底再开会了。这也意味着,如果部委间达成共识,那么奢侈品关税调整最快也要在年底提交至关税税则委员会上进行讨论,那时才能见分晓。本报记者 张伟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