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1日 10:35 来源:国际商报
长期以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垄断了全球财经评级的话语权,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都曾惨遭其“死亡”裁决。这一次,它们的目标指向了中资企业。在认清其真实意图的同时,中国企业应当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良好的业绩及经营水平给投资者以信心。此外,发展中资信用评级机构、抢占话语权高地也日益迫切。
惠誉国际评级7月18日发布名为《中国:管理和评级》的中国企业特别报告。报告指出,35家中资公司在公司治理或财务掌控方面存在不足。
此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亦对中国“连连发炮”,先是唱空中国房地产,随后唱空中国银行业,现在则是给予61家中资企业“红旗”标识,以示警告。
针对国际评级机构的指责,中国的业内人士并不认可,并表示这些机构对中资企业频频发难的背后或许受到美国指使,隐藏着阴谋。
数据真实性遭质疑
根据穆迪的评级规定,“红旗”越多,则表明该企业潜在的风险越大。此次遭到“红旗”标示有61家企业。穆迪表示,这些“红旗”是为了突出那些值得仔细观察的问题,以发现新兴市场中的非金融企业发行人在公司治理或会计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该报告还指出,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市场参与方正在调查上市中资企业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红旗”报告一出,立即引发多家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跳水,单日市值蒸发了394亿元。
而中国业内人士对穆迪的该说法并不认可。中信投资首席分析师李晓光指出,海外评级机构的指责有失偏颇,因为穆迪的报告是在目前“中国概念股”在国外受到做空、攻击的背景下出台的,其观点并不客观。
他表示,目前,在海外特别是美国上市的许多“中国概念股”都是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并不认可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导致这些中国公司只能聘请美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事实上,由于被聘请的很多都是美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而它们并没有能力亲自到中国来审计上述中国公司,于是就跨洋委托中国的一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替它们来做报告。”李晓光说,“它们所掌握数据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游戏规则美国定
相比之下,来自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对于美国资产的评级却格外“宽容”。尽管美国国债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00%,不仅远高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水平,还远高于或接近于正深陷于欧债危机中的很多国家的水平,但是三大评级机构迟迟没有将美国国家主权债务评级从最高位拉下来,只是将美国“AAA”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和“A-1”短期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则一语道破评级机构的阴谋——通过“唱衰”中资企业使投资者提高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警惕性,而诱导其重新投入美债市场,以达到缓解美国经济压力的目的。
马遥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世界三大评级机构都在美国,而整个评级制度都是由西方国家设计的,因此其评级很难不受到美国政府的影响。
李晓光同样认为,穆迪频频发难中国企业,不排除是受利益驱使。客户是评级机构的衣食父母,后者收入主要来源便是客户的年费及单个评级项目的收费。“评级机构一方面向客户收取评级费用,另一方面又把对这些客户的信用评估提供给投资者作参考。”李晓光告诉记者,评级机构为了留住大客户,而在评级上予以优惠的事情时有发生。
无独有偶,对于近年来扮演国际经济增长引擎角色的中国,标准普尔给出的主权信用评级曾经10年不变地停留在“适宜投资”的最低限,“倒下”的华尔街投行倒是一直保持高级别信用等级。即使在最近曝出高盛涉嫌欺诈之后,三大评级机构仍然没有降低对高盛的评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同样表示,在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对一些衍生品的评级误判所暴露出来的道德风险比业务能力问题更值得深思。“信用评级就像足球裁判一样,最令人担心的不是吹错哨,而是故意吹错哨。”郭田勇说。
打破被垄断的话语权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垄断了全球财经评级的话语权,在全球金融市场可以呼风唤雨,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都惨遭“三剑客”的“死亡”裁决。
在美评级机构频频唱空欧债之后,欧盟主席巴罗佐近日表示,欧洲应设立自己的评级机构,限制评级机构的“寡头垄断”。“我国也应尽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抢占话语权高地。”李晓光说,“这样才能摆脱被美国评级机构‘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
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内分析师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大型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国际话语权,组成国家主导的投资团队与国际炒家抗衡。另外,对于外资机构唱空中国的态度,中国要变被动为主动,把握政策的方向和空间,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清晰的宏观调控目标。
马遥则建议,作为中国企业应当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经营业务,过多地反驳并无实际意义,只有通过良好的业绩及经营水平才能够给投资者以信心,吸引其前来投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