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购物卡实名制管理细则须尽快出台

2011年07月22日 14:34 来源:国际商报

  购物卡实名制执行一月有余,目前看情况并不明朗。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原本愿意遵守制度的企业也开始放松管制,购物卡实名制管理细则须尽快出台。

  无论是零售企业还是监管层,疏堵结合基本上达成共识。上万亿的购物卡市场堵是堵不住的,但是如何让这个地下潜流流到地面上来,可以在阳光下透明地运作是考验决策层智慧的大问题。

  从购物卡的利益链条上看,发行人(发卡人、零售商)可以获得大量的营业预收款,尤其在银行贷款利率高企、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的态势下,发卡人犹如第二银行,更有甚者很多商业银行为了高息揽储也向零售企业大抛橄榄枝,这种现金流冲动,促使这个行业内生力量极为强劲。而外部监管几乎真空又让这种“非实名的活期储蓄”变得比非法吸储还要有隐蔽性。更有个别企业为了实现购物卡的快速销售采用高额回馈或诱人礼品回馈等模式,吸引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采购人员,再次形成了不当利益链条。

  购卡人(企业、事业单位等,但绝大多数不是消费者)主要的利益驱动在于,可在发卡企业获得相应的发票借以冲抵成本。目前购物卡的发票五花八门,相对正规的企业项目上开具“礼品”字样,也有相当部分的发票上开具的是“办公用品”、“耗材”等低值易耗品项目。这样,这些消费卡理所当然计入企业成本了。在行贿方面,企业行贿款入账最为困难,通过购买购物卡,行贿用款计入成本账也就理所当然了。

  消费者喜欢使用购物卡也有几个原因:携带方便,不用找钱;单位作为奖金福利发放,与现金没有区别;朋友间再做二次馈赠更加容易。因此,在消费者方面已经认同了购物卡的模式,并把它们作为了一种消费工具来使用。

  但对购物卡管理不严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首当其冲的就是行贿受贿的隐蔽性问题。利用购物卡行贿在东亚和东南亚都是个社会问题,其流动速度快,金额巨大,法律监管难成为亚洲各国廉政机构头疼的问题。

  另外,大量的购物卡被发行后就明显存在了金融的风险。前一段时间的青鸟健身事件其实就给提了个醒。很多零售企业发卡几个亿,一旦发生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必然导致购物卡的失效,到时会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个风险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注意。

  那么,如何处理“购物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呢?我个人有以下几个建议供业内讨论。

  关于实名制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将1000元提升到1999元。我们对百货业的购物卡分析可知,1000元以下都是福利卡,主要是企业给员工的福利类或者奖励类之用。其特征是发卡数量大,消费周期短,没有监管意义。1000元~1999元一般是社交型礼品馈赠,由于金额小,很难和行贿挂钩。而对金额在1999以上的卡应该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除实名制外,还需进行网上报备,甚至可通过置放RFID芯片的办法进行追踪。由于1999元以上的卡的发行绝对数量不大,一方面没有加大企业负担,可以有效地将其控制在监督范围之内。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应设立有监管的专门账户,对预付费卡进行管理,企业发行预付费卡应向有关部门报备,销售金额应存在专管账户中,防止因经营或业务原因随意挪用和占用。

  关于零售信用卡,应进一步加快零售企业的贷记卡建设,通过零售业信用卡发行逐渐取代零售业预付费卡发行,刺激消费的全面提升,并降低社会风险。也可将原有的避税模式变作抵税模式,以防范国家的税款流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