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电荒调查:黑龙江被动的送端

2011年07月28日 11:22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本刊特约记者 李传胜 张兴华

  从哈尔滨出发,火车沿着东北方向的铁路行驶。除了不时出现的房屋,视线所及之处多是树林和农田。6月10日,在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后,记者来到了黑龙江东部产煤区的一个城市。就像东北其他因煤而生的城市,这里的风景除了绵延天际的肥沃黑土,更多的是一个个黑色的煤堆。

  从1897年开采黑河西岗子矿井开始,黑龙江一直被视为全国重要的产煤地。2010年,黑龙江煤炭产量虽已退居全国第九,但220亿吨的保有储量仍让它稳坐煤炭大省的交椅。

  在2005年公布的《东北地区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基地的电力,将主要满足黑龙江省东中部地区的用电以及吉林和辽宁省部分用电的需要,”并通过建立“鹤岗、双鸭山等大型坑口电厂”,向“负荷中心输送电力”,保证在东北地区基本平衡。

  2005年至2007年,黑龙江电力平衡得近乎完美。黑龙江省送出电量5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省内电力仅略有盈余。

  但问题出现在2008年,本省外送电量逐渐减少、富余电量相应增加。2010年年底,黑龙江电力盈余在300万千瓦以上。

  从平衡到窝电,黑龙江电力的症结在哪里?

  被增加的装机

  黑龙江的发电机组增速究竟怎样?很多被访者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确实快!”

  不仅是火电,风能、生物质能这些在近几年才火起来的能源,也在黑龙江广阔的区域内相继上马。

  黑龙江政府的一位官员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05年,黑龙江省总装机容量是1150万,而到了2010年,装机是2004.5万,提高了近74%,而2005年全社会用电量是555.85万千瓦时,2010年,用电量747.8亿千瓦时,提高只有不到34%。

  “建设速度过快,落地多,所以供需矛盾突出。” 一位能源行业人士解释说。

  在很多能源业人士看来,这源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的跑马圈地。“电厂一下变成五家,势必会造成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只有越来越强,才不至于被淘汰,所以大家都在扩大规模,新建机组。”

  此外,电厂项目可以解决地方GDP和就业问题,地方政府必然和电厂一样,希望在黑龙江这个能源富集的地方铆足劲大干一场。

  然而,装机虽多,实际发电的却不多。

  陈增生,华电哈尔滨第三电厂厂长。说到机组出力情况时,他急得用手不停敲着桌子,“我们也想满发,电网的调度中心也希望各个电厂满发,但一方面煤炭价格节节攀升、另一方面上网电价一直不调。我们不可能去买高价市场煤,这就限制了火电厂的出力。”2011年前5个月,哈三厂机组总体运行小时数仅1706.5小时。

  哈三电厂只是黑龙江众多电厂的缩影。2010年,黑龙江各类装机总体运行小时数是4086小时,火电运行小时数4384小时,远低于全国平均的4660小时和5031小时。原材料价格压力,加上机组不能满发,无疑让发电企业脆弱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机组不能满发,直接导致黑龙江的上网电价一直得不到调节。国家规定,上网电价调节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亏损面超过70%;二是利用小时数超过5000小时。     

  但只利用小时不够这一条,就已经把黑龙江挡在调整上网电价的大门之外。

  很明显,因为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不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导致上网电价无法调整。上网电价低、而成本不断走高,发电企业亏导致资金链断裂,无钱买煤。长此以往,机组利用小时数必然更低。这条奇怪的链条,正在黑龙江的各大电厂难以逆转地上演。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如果电厂遇到的这条奇怪链条消失,电厂出力提高,黑龙江的窝电可能将更加严峻。

  被市场遗忘的农业大省

  如果说,装机的增长可以预见,那么省内外电力消纳市场的黯淡,则是能源行业没有预料到的。

  长期以来,东北电力系统一直是统一规划。能源主要分布在蒙东和黑龙江东部,负荷主要分布在沿哈大铁路沿线的中心城市。最重要的负荷中心在辽宁,它也一直是黑龙江电力最重要的消纳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十一五”期间,辽宁和吉林两省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和风电,原本趋紧的电力需求逐渐缓和。蒙东地区凭借自身褐煤储量丰富的优势,建设了一批大型坑口电厂。2010年9月,呼辽直流投产运营,蒙电东送几乎彻底解决了辽宁的以往负荷紧张。

  资料显示,2008年,黑龙江送东北南两省的电量是72亿千瓦时,到2009年下降至52亿千瓦时,2010年仅送了40亿千瓦时。

  送不出去的原因是价格竞争下失去了市场。“蒙东的煤价很低,上网电价便宜。我们南送的市场逐年缩小。”一位业内人士说。

  让更多业内人士着急的是,农业大省的身份使电力负荷的增加缓慢。与南方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不同,黑龙江一直被定位成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截至2010年,黑龙江所拥有的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

  目前,黑龙江全省的高耗能产业数量仍然很少。“我们的水泥和钢铁,产量几乎不足需要的一半,需要到吉林和辽宁进货。”一位政府官员认为,这是保证农业安全的首要条件。但问题的关键是,第一产业的用电量占3~4%左右。“就算粮食产量达到2000亿斤,对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也不太大。”

  而与此同时,工业和制造业的慢速发展,更难以带动用电市场的增长。根据黑龙江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1~4月份,全省第二产业用电增幅同比降低7.6个百分点。全国的数据则更说明问题:前4个月用电增长率12.4%,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率是10%,而黑龙江仅为5.74%。

  被超估的消化能力

  除了业已发生的窝电外,在地广人稀、天气寒冷的黑龙江,未来负荷和电力增长之间的错位可能加大窝电发生的概率。

  “用电增幅的速度会加快!” 一位政府官员肯定地告诉记者,黑龙江已经确定要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因为黑龙江的特点是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强,我们希望承接符合产业要求的非高耗能产业。从5月份的用电量看,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

  但产业转移对未来用电增速起到多大的作用?打开黑龙江2011年4月26日公布的“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计划,不难发现,黑龙江大力发展的产业包括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石化产业、林产品加工产业和现代性服务业。

  其中,除了矿产钢铁和装备制造业以外,其他几乎均属于低耗能、高产出的加工产业或者环保产业,对用电增长的贡献程度有限。

  更何况,除了稳定的电源这一个条件,黑龙江并非企业期望中的最佳产业转移地。

  “这些企业肯定更希望前往交通便利之处,以便完成海外贸易。而黑龙江地处北接俄罗斯荒凉的西伯利亚、东部也没有出海口,工厂还可能因为连续几个月冻土期无法开工。”长期在黑龙江生活的人对产业转移不抱十分乐观的态度,“除非有特别的政策支持。”

  而几乎同时,黑龙江的火电、风电纷纷传出将继续增加装机规模的消息,每个领域的增幅听起来令人乍舌。

  2010年,黑龙江火电装机1700万千瓦,水电95万千瓦,风电215万千瓦。“十二五”末,风能装机要达到1200万千瓦,火电装机要翻一番,至少要在大数上达到2000万千瓦。

  黑龙江一位电力行业人士认为,如果不出意外,未来五年,黑龙江电力负荷的增长率在6~7%之间,而现在,五大发电集团、央企和民企都对能源开发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政府也非常希望发展清洁能源,多个大型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已在筹划中。

  力求发展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如何寻找市场消纳才是关键。当自身消纳能力有限时,国家不能及时提出系统可行的消纳战略扶持,黑龙江未来的窝电可能更甚。

  被弱化的配套和规划

  但真正让行业人士担心的是,黑龙江尚显羸弱的能源规划和配套建设。

  以风电为例,2011年1~4月,黑龙江风能给累计运行小时数是786小时,同比去年降低14小时,弃风量达4.03 亿千瓦时,原因在于配套设施严重不到位。

  “发展风能一定要在旁边建抽水蓄能电站,因为煤可以存着、水来了可以蓄起来,但风吹过就没有了,但是黑龙江一个抽水蓄能电站也没有。”黑龙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无奈又痛心,“从大的发展方向来看,多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对的。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这么多风能浪费得太厉害。”

  另一个让所有人都着急的问题是外送通道少 。这也是所有被访者最担心的事情。“截止2011年一季度,黑龙江东部的主要电力外送通道,几乎是24小时接近稳定限额运行。”

  在黑龙江电力公司调度计划处处长杨滨看来,这种方式输送电力有限,而且“如果靠50万通道一级一级地送,损耗都会大得惊人。” 杨滨认为,黑龙江距离真正的用电市场太远,“如果说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公鸡,黑龙江的位置就处鸡头,要送电的话,希望向更远的地方送。”

  杨滨还提出,电网输送的规划应该打破区域的概念,从全国的送端和末端进行考虑。“就像一个梯级,黑龙江多余电力送到华北,内蒙、西北的电力不要送到华北,而要向更远一些的河南、湖北送,也给我们这样的能源基地留出发挥作用的空间。”

  但直到2011年6月底,黑龙江唯一一条长距离输电工程仍未获得批复。

  作为能源基地和电力送端,黑龙江的角色和定位应该是主动的。而在市场缩小、外送受限的作用下,被动和纠结在黑龙江逐年显现。一方面,送端的布局倾向于风能。这尽管有利于产业发展,但难以预测的风电使调峰陷入被动;另一方面,没有长期、全面的政策支持,黑龙江面对消纳市场的丢失颇显被动。未来三年,大量吸纳产业转移、扩大自身用电市场是黑龙江政府寻求突破一个办法,同时,加强规划和建设通道是更为实际和长远的破解之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能源评论》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