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敦煌:文化城转型生态困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14:01 来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党河穿城而过、四周被沙包裹的敦煌一角党河穿城而过、四周被沙包裹的敦煌一角
敦煌火车站敦煌火车站

  “敦,大也;煌,盛也。”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前沿在西部,敦煌则是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  在昔日四大文明集聚的宗教、艺术和商贸圣地,钢筋水泥的新城正在崛起。“飞天故里”正在被城市化潮流裹挟着,从一个文化城向旅游城市转变。

  日益严重的生态困局,正在追问着这个“主打文化牌”城市的转型阵痛。

  “梦中敦煌”:旅游旺季的喧闹表象

  7月19日晚,由兰州开往敦煌的K9667次列车,行驶在平坦辽阔的河西走廊上,戈壁荒滩和稀疏的芨芨草从车窗外快速飘过。

  这个季节是敦煌旅游的旺季,由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于7月30日开幕,这次规模空前的节会历时一个月时间,以“感知敦煌、畅游甘肃”为主题。同时,第四届中国·敦煌葡萄节、2011年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敦煌站)等大型活动正如火如荼地筹备。

  7月20日早晨,红光闪现在东方天空,河西戈壁日出的强光刺醒了列车上酣睡的旅客。车过瓜州,一车人开始兴奋起来。

  模仿莫高窟壁画中汉唐风格的建筑,火车站内部的斜墙呈现浅黄色,屋顶是青灰色彩瓦,墙体上绘制着飞天壁画,人为的营造、传统的影子、现代的脚步,从抵达敦煌火车站的那刻开始,敦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便扑面而来。

  在2006年8月敦煌铁路正式开通后,敦煌的旅游旺季变得异常热闹。今天的敦煌市人口达到了18.2万,不算一个大城市,但快速增加的游客数量使得这个县级市的经济效益不断攀升。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51.04 万人次,同比增长25.87%;实现旅游收入14.05 亿元,同比增长 98.08%。这几年来敦煌大兴土木,建汉唐风格建筑,一个新的钢筋水泥城市正在兴起。

  从站台出来,一群司机就涌了上来,热情地询问游客的去处,一边拎包,一边快速打开车门。

  7月,仅月牙泉每天就有2000余人的游客,旅游旺季的敦煌车水马龙。“今年定给旅游局的任务是200万人,按照这几年游客的增加比例,增加30%还是有希望的。”敦煌市旅游局局长李新民说。

  20分钟左右,坐车抵达敦煌市。刚下车,等在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张凌晨就迎了上来。得知记者要找附近的宾馆,张凌晨马上给熟悉的老板拨通了电话,得知那边房间已满,他又马上拨通了下一个。

  在当地,很多像张凌晨这样的出租车司机和宾馆老板都有合作,拉来顾客可以分成,但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张凌晨发现宾馆老板的合作态度开始冷淡起来。

  这个季节繁荣的敦煌只是一个表象,到了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份,三分之二以上的宾馆关门歇业,大街上行人稀少。结满冰的街道、寒冷的西北风、睡眼惺忪的收票人,旅游业的淡季,没有了游客的敦煌,是一个实在而低迷的小城市。

  联系好宾馆,张凌晨利索地从车上取出一张名片,熟练地介绍业务,邀请记者可以乘坐他的“豪华桑塔纳小轿车”去不同的景点“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

  利用古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为今人的生计服务,这是敦煌旅游业值得自豪的地方。

  多元敦煌:依然活跃的文化交融

  “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便是敦煌。”敦煌市政协副主席高德祥说,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前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门户和世界四大文明的集结地。

  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一条商贸古道最终成就了敦煌辉煌的历史,后在宋代因为丝绸古道的废弃以及黄沙掩埋,逐渐消失在视野中。从一个边关商贸要塞到如今的旅游城市,还有什么没有改变?

  “兰州村、会宁村、秦州堡、平凉湖……”在敦煌这些来自甘肃各地的地名里,高德祥看到了这个城市近代的多元融合。

  敦煌的文化融合,发生在游客来往的每个角落。

  傍晚,沙州市场更加繁华。有歌手拿着萨克斯,也有人抱着吉他,在市场的摊位旁不停地唱歌,颇有几分露天酒吧的味道。行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逛着,遇到心仪的吃食就找张凳子坐下来。

  沙州市场是敦煌最大的综合市场,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分文化主题区、特色餐饮区、民俗市井区、区域风情区、酒吧区等功能区,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和人文景观,现在已成为游客最大的集散地。

  来拜访美食的人很多,狭长的一条巷子里没有间断,整整齐齐的一排凳子过去,连排的都是烧烤铺子。菜单都是双语的,背面是英文版,间或有外国游客过来,笑容灿烂的老板顺溜地招呼着“sit down please”,顺手递上菜单,他们全部用英文对话,“just for fun”老外接连说。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敦煌当地不甘寂寞的传统文化开始寻求自己的表现平台。“让活态的敦煌民间艺术走进群众中去、走到旅游景点去,文化的交融会更加深入。”敦煌市文化馆馆长赵虎说。

  党河在城西穿城而过,晚上八点日落以后,党河风情线上就热闹了起来,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此纳凉,民间叫做“自乐班”的各家戏曲爱好者班子在台上表演当地特有的敦煌曲子戏,还有敦煌民歌演唱会,这样的热闹要到晚上十二点才罢休。

  从2006年开始,敦煌市共投资1.37亿元,建成了长3.6公里,水域面积约40万平方米,生态湿地、园林景观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党河风情线水利风景区。在风情线上,独具特色的月泉、飞天两大广场,18处古色古香汉唐风格的临河观景楼亭,形成了“一河、两岸、七区”融为一体的党河风情线。

  除了传统的民间艺术,来自民间的信徒,依然在游客纷乱的脚步中穿行,与途经这个曾经的佛教圣地的某个讯息交融。

  7月22日,记者去了莫高窟。汽车蜿蜒在荒漠之中扑进一阵阵热浪,窗外一眼无际的戈壁荒野平添出几分燥热,直到看到“拜菩萨”的人。

  要“拜菩萨”的老奶奶穿着敦煌街头随处可见的暗青色碎花短袖,拉着调皮的小孙子的手,反复叮嘱他,“进去以后要拜一拜菩萨,要恭敬点,不要说不好的话。”

  其实,当地的信徒们只有等到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才能免费进入莫高窟瞻仰佛像。这天的莫高窟,不经意地成了敦煌的市俗信仰标本,香雾缭绕中燃起这个佛教圣地最初的回忆。

  “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弘扬民族文化,莫高窟在每年的这天对敦煌当地人免费开放,并且精心组织安排游客井然有序地礼佛。男左女右在大佛背后转三圈,完了还要摸摸佛像的大拇指,那样就能保一年的平安。”导游说,日本、韩国、台湾及内地的一些佛教团体,也选在四月初八在莫高窟开展佛事活动。

  当地人在三四十年前会在各个洞窟中自由穿梭,但现在,莫高窟对当地人同样收费,并用铁栏杆、玻璃将信徒和神佛隔绝。为此,很多人感叹莫高窟已经不属于敦煌人。

  文化产业:“文化城”的发展转型

  “我们就要主打文化牌。”对于敦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李新民很明确。

  2009年,敦煌市成立了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如今,园区已入驻文化旅游企业35家,其中,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敦煌博物馆、敦煌自然博物馆、敦煌民俗博物馆、敦煌书画院、敦煌美术院、敦煌画院、敦煌历史博览园、敦煌夜光杯厂等文化企业初具规模。

  “积淀深厚的丝路文化、灿烂辉煌的汉唐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不仅滋养了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创作精品,也使敦煌成为新时期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片沃土。”敦煌市文化局党委书记李敬东说。

  目前,敦煌市已初步形成了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网络文化业、音像影视业、体育健身业、艺术品经营及古玩交易业等八大文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作为景观建,把单体建筑作为景点建”,这是敦煌城市建设的思路,充分运用敦煌文化元素包装城市,以丝路文化为题材,以壁画雕塑为点缀,城市临街建筑、主要人行道和路灯都已被改造。

  “敦煌文化如何为现代文化服务,如何发展旅游文化?”赵虎说,敦煌是要开发佛教文化还是艺术文化,目前还在探讨中。

  2010年,因为在保护敦煌艺术、打造敦煌名城、推动敦煌本土演艺及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

  “文化艺术城市的打造,不仅需要项目作支撑,最主要的还是整个城市一定要充满敦煌文化的气息,包括城市建设的符号、道路的人性化和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等。”孙玉龙说。

  生态逼问:转型敦煌的文化阵痛

  敦煌郊区,葡萄架子直愣愣地立着,藤蔓葱葱郁郁。

  “今年敦煌大旱,葡萄又是极需水的,这几天该是灌溉的季节了,一桶一桶的水浇下去,只累得人直不起腰来。这几天要是水没浇上就全渴死了,一年的收成就完了啊。”7月23日,当地的一位农民说。

  他们很羡慕附近的阳关镇,听说那边全部实现了滴灌,而且成了全国休闲农业的示范基地了。“不过也好,起码现在葡萄的价格上去了,还是有很大盼头的。”该农民说。

  如今,敦煌又进入了一个经济繁盛时期,在商业文化潮流裹挟之下快速发展,但必须要面对沙漠的吞噬。如果保护绿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附着在它身上的文化也将随即消失在茫茫沙海中。

  目前敦煌的农业用水占了总水量的90%,节水灌溉成了当地官员和专家的共识。

  但是,莫高镇的一些村民已经在今年放弃了滴灌,重新采取大水漫灌。他们认为,这几年的滴灌,虽然产量略有增加,但增加了人工投入,并且他们田地周围的所有野生植被和田埂上的树木出现了枯死。

  近日,匡算总投资为47.22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规划》包括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和党河及疏勒河河道恢复工程。

  47亿如何拯救敦煌绿洲?还是仅能缓解它的短期恶化?

  “解决敦煌农民的收入问题是解决敦煌绿洲生态问题的关键。”敦煌市林业局局长高华说。

  让农民从田地中转型出来,靠旅游业来减少水的消耗,这或许是敦煌为了保住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文化的出路。李新民介绍,目前敦煌的旅游业有一半的农民间接参与受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这个转型,势必会带来阵痛。

  8月4日至8月31日,随着旅游观光、休假疗养等客流的不断增长,加之“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前往敦煌旅游的客流将持续增加,兰州铁路局决定今年4月底隔日加开的兰州至敦煌的Y667/8次旅游列车改为每日运行,以保证游客顺利出行。

  敦煌已经从一个文化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变,不管它背负的历史情结有多深重。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勇 岳超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