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称温州民间借贷被妖魔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16:51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李晓莉(发自温州)
“泰”、“康”、“耐”,是温州企业招牌里最喜欢使用的字眼,一场轰轰烈烈的“老板落跑”风波,却让这几个字显得分外刺眼。
“胡福林出走后及时回来,回头是岸,还是明智的选择。”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眼下的危机已经得到控制了。”
可是,温州“Hold”住活跃的民间资本了吗?
A
一个比2008年更冷的冬天
在温州,民间借贷就跟吃饭喝茶一样普通。
“在外人看来,这似乎很疯狂,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亲戚朋友间借个万把块钱,还钱时候会主动加上利息。”地道温州人小曹看着最近热辣的新闻,甚是淡然:“我们都这么说:没有这些民间资本,很难成就温州发达的中小企业。”话锋一转,他说:“可是外界总是将其与‘高利贷’画等号,说得跟香港古惑仔电影一样血腥。”
从2009年起,温州商人便陷入“流年不利”的投资窘况———2009年6月,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走私,其中温州商人上报的损失超过8亿美元;随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活跃在山西煤矿的500亿元温州资本生死难料;接着,迪拜发生债务危机,温商折戟迪拜房市的消息随之传出,据称总投入约19亿元人民币中,“至少一半被套牢”……然后便是延续到今年的中秋节前后的这场老板逃跑风波,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有老板出逃。”2010年浙江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邱世枝看得更长远:“现在是当年的延续,且加重了。楼市不行,股市不行,温州的民间资本就像困兽一样。”
一股看不到底的暗流
8000亿元,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如此估摸这笔“暗流”。可实际上,谁也说不清这笔钱到底有多庞大。
“真正来说,温州的民间借贷期限不会太长,跟银行贷款还是不一样的。”一位熟悉内情的温州人向记者透露:“一般情况下,最长不会超过一年,最短的是三五天,用以企业周转。”
在温州,“老高”并不是对姓高的人的昵称,而是指私下放高额贷款的人。“‘老高’都喜欢开保时捷卡宴。”知情人士笑着说:“当然,‘老高’并不一定是‘高利贷者’,这当中有很大的区别。在温州,民间借贷的利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可怕。例如,银行是1.5分的息,那么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自身信誉好,2分-2.5分左右息的贷款你也是能拿到的。”他指出:“但是当你周转不灵的时候,5分-6分息都有可能出现,我听说最高的有0.5元,但这些都不是正常的,而且贷款的日期通常只有三五天,并不会累计出可怕的年利率。”
“老高”的信息来源非常敏锐,一位实业家曾向本报记者透露,只要稍稍放出一点风声说企业资金紧张,很快就会有“老高”主动接近。但“老高”风险也极高。知情人士透露,很多“老高”之间的资金链是相互勾连的,“以我身边一个朋友为例,他以2分的月息把过千万元交给另一个朋友打理,后者在8月的时候因为放贷资金收不回来,资金链断裂。据说其涉及的总金额过10亿元,牵涉了上千人,不仅包括下游的其他‘老高’,更有政府工作人员。”
“只要在合法的范围内,民间资本并没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分别,我的观点是要让民间资本像蓄水池一样蓄起来,浇到干涸的田地里。”邱世枝分析:“现在只是当中的环节出了问题。”他透露,他曾接触过一些企业家,过亿元的相互借贷“连白条都不打一个”,“他们的关系不是亲戚,好朋友也算不上,纯粹是交易伙伴而已。”
C
一场“好戏”
身为温州人,邱世枝特别能理解公众对温州老板逃跑风波的关注。“炒煤、炒房、炒蒜之类的投资行为,温商的形象似乎并不光彩,现在他们出问题了,很多人都等着看场‘好戏’。”
胡福林的回国,暗示着政府的“出手”:11日,针对信泰集团担保企业鹿城新兴实业和泰恒光学的银企对接协调会在温州召开,会议由温州市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旨在解决因胡福林“跑路”带来的相关担保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与之同时,温州各家银行积极向上级申请信贷规模。
据悉,目前各行已上报在原有基础上追加信贷增量指标合计达到180亿元,信贷资金将会向小微企业倾斜;温州市财税局也向媒体透露,包括积极筹划设立规模达2亿元的“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在内的12项措施近日出台……
马津龙这样认为:“风波带来的危机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长远而言,就看政府的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