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家宝:房市调控不可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4:23 来源: 财新网

  中央政府应顶住利益集团的压力,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

  打破一厢情愿的“救市”预期

  房地产调控力道该持续还是该放松,争论已趋白热化。在此关头,温家宝总理11月6日的讲话,牵动着房地产开发商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神经。温家宝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以有丝毫动摇”,调控的目标是既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又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人士对这段讲话迅速做出多种解释,但至少有一点共识:尽管宏观经济政策转而强调“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此前,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期待2008年的“救市”之举会重演。我们认为,当前是房地产调控效果集中显现的时期,也是此轮调控成败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应顶住利益集团的压力,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打破一厢情愿的“救市”预期,这样才能使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如今,“降”字已成为房地产市场最为敏感的热词。降价销售现象已从一线城市向全国蔓延。众多分析人士认为,市场拐点已然显现。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城市房屋交易量骤减,局部地区在楼盘较大幅度降价后出现退房潮,甚至售楼处遭打砸。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转冷,一系列“阵痛”也开始发作,例如,中介接连倒闭、开发商资金链吃紧、房地产投资增幅骤降、建材需求疲弱、土地市场降温,等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也明显下降。有此种种情形,“院外活动集团”不难找出吁请房地产调控由紧变松的理由。

  这些市场反应及伴随的阵痛,并非首次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多次调控可谓手段繁杂,既包括推行“招拍挂”,控制土地供应,推进经适房与廉租房建设,还祭出过取消房贷优惠利率、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加息,对二手房交易征收交易税等金融财税手段。然而,数次调控结果都是越调越涨。特别是2008年底“4万亿”刺激计划推出后,银行发放天量信贷,这使得很多处于困境的房地产公司重获能量,再操泡沫游戏。调控失败的根由,即在于调控功亏一篑。

  今天,我们既为政府未重蹈“救市”覆辙而感欣慰,同时也不免担心:随着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政府承受的压力必将继续增大,本轮调控还能否进行到底?过往的教训值得记取。只有房地产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得以消除,宏观经济才有望实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平衡增长。

  调控政策不可松,并不简单等同于“拧紧发条”。房地产调控成败之关键,不但在于“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更在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走出越调越涨的怪圈。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绝非一“降”了之。若调控不解决与房地产相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那么,在短期降价之后,房价可能会报复性反弹;部分房地产企业前仆之后,还会有大量资金后继涌入房地产市场;更严重的是,改善民众的居住条件的目标可能迟迟难以达到。

  我们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控应该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建立并完善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全国性住房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与收入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住房保障体系服务。同时,制定完善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中长期规划。应当重视运动式保障房建设带来住房供应与居民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惊人浪费;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障房管理经验。

  其次,大力发展健康、规范的住宅租赁市场,以收“房市稳压器”之效。政府应把发展租房市场放到更加重大的战略地位。在当前CPI高涨与房租节节攀升的形势下,优化住宅租赁市场的监管框架,厘清市场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制定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力促国内房地产市场由“重买轻租”向“租购并重”转向,已然刻不容缓。

  此外,切实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是房价上涨最大的受益者。只有终结土地财政,才能彻底打破越调越涨的怪圈。作为一项完善土地管理与城镇公共财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房产税已在多地试点。同时,地方债试点也正在推行。土地财政的终结,要靠地方政府的“开源节流”。除了财税制度的改革,增加地方财政的“开源”,更需要在政府财政透明化和决策民主化基础上的“节流”。

  这些改革措施是房地产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丰富了调控政策的内涵,也将为“绝不动摇”的执行提供更大的弹性和空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