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争论海珠桥大修还是重建 桥底大限已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07:49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1949年3月的广州,只有一座海珠桥作为河南和河北的联系纽带。(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海国翻拍
市政府常务会议今日审议海珠桥大修方案
“海珠桥”这三个字,涵括的早已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在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海珠桥第一次跨江而过,将“河北”和“河南”连通在一起,开启了珠江上的桥梁时代。
海珠桥与广州相守相望了78年:它曾经在战火中被炸毁,又在废墟中重生。三轮车、人力车在上面咿咿呀呀地踩过、“自行车大军”在这里轰轰烈烈地前行、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它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伤痛与荣光,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不仅疏导着交通,更是跳动在珠江上的音符和不朽的雕塑。
岁月蹉跎,海珠桥老了。随着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年迈的海珠桥,已是浑身伤病,究竟该重修还是该重建,也一直争议不断。今日下午,市政府常务会议将审议海珠桥大修方案,此前建委公布的原状维修方案能否获批?年迈的海珠桥命运何去何从?海珠桥的故事还在继续。文/本报记者倪明
重修派VS重建派
重修派诉求关键词:感情 历史 回忆
“海珠桥是广州的纪念碑”,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认为,海珠桥有三个特征是不可取代的:第一,海珠桥开启了珠江上的桥梁时代;第二,它把旧广州城的中轴线延伸到河南,奠定了珠江两岸的城市格局;第三,海珠桥的钢铁桁架化身为一种地标,表征了旧广州的城市记忆。“拆掉海珠桥,就如同砸掉一个古董青花瓷碗。海珠桥不再是一座桥梁了,它是这个城市的一座纪念碑,海珠桥应尽可能恢复到它最初的模样,减少它的负荷,甚至于可以让它成为一座步行桥,一座能承载历史记忆的景观之桥”。
理据:这座桥见证广州交通发展
曾几何时,“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是广州流传的一句老话。从珠江北岸到南岸,叫“去河南”,从南岸来北岸,叫“回广州”。舟楫往来,每次2分钱,耗时自不待言,遇到风雨飘摇,生命亦有风险。珠水广阔浩渺,老广州遂把过江唤作过海。1933年,海珠桥每天为轮船往来开合三次。一听到开合器隆隆响,许多已排起队的“大火船”就启动,鱼贯过桥,两岸人人翘首,一时之间,逛海珠桥成为广州最时尚的活动。
从欢乐的童年、青涩的少年,到第一次上下班、第一次与爱人携手、第一次与孩子出游,海珠桥串起很多老广州大半个人生。今年已50岁出头的吴惠珍每次从海珠桥上经过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情。她说,当时广州就只有一座海珠桥,第一次父母用自行车载着她从海珠桥过桥的时候,中间来往着火柴盒外形般的小汽车,两边就是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当中不少人是推着自行车,她坐在车尾,弯缩着身子也不敢有半点挪动。
在河南长大的吴惠珍,25岁嫁到河北,8年前,吴惠珍一家人又买房搬回了河南。“1998年,海珠桥上多是摩托车,2008年禁摩后主要是川流不息的汽车流,这座古桥见证了广州交通30多年的飞速发展。”她感慨地说。
重建派诉求关键词:老去 再建 复原
“要么把海珠桥当文物保护起来,限制使用,如果政府仍需要其承担交通枢纽的作用,就应该下定决心重建”,原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总工黎宝松向本报记者表示。
黎宝松说他在主持海珠桥1996年大修时发现,这座让幼年的他无比敬畏的大桥,在历史风雨的侵蚀下,早已无可避免地老去了。“海珠桥梁锈蚀疲劳非常严重,光靠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学习上海外白渡桥的经验,将老桥身上拆下来的材料,送入工厂加固、维修,然后用于新桥的再建工程,甚至连工艺都努力复原当时的原貌”。
理据:负荷过重已变“不定时炸弹”
黎宝松在接受采访时说:“海珠桥当年被炸后,补建的钢梁是通过中国香港从英国采购过来的旧铁路钢梁。采购的46米长的钢梁,没达到原先48米的长度,所以临时加上去了一截,这是不符合承重要求的。久而久之,海珠桥由于荷载加重,养护不够,出现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桥底下的钢梁锈蚀严重。”
2006年,一封来自英国的传真,似乎提出了海珠桥“转型”的重要理由:钢材大限已至,安全已有隐患。这家当年提供建桥钢材的英国企业在传真中说明,海珠桥虽然年龄是70多岁,但其建桥钢材已到了100年“大寿”,进入钢铁材料的疲劳期,如继续使用,应进行疲劳强度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加固。2011年,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检测表明主桥已变为四类桥(不合格),主引桥为三类桥。目前,海珠桥仍在正常通行,但全桥状态不容乐观,全面维修加固已迫在眉睫。
“为了安全起见,还是重建为好。” 知名网友万庆涛认为,虽然海珠桥承载着广州的历史记忆,但是年迈的海珠桥毕竟成了一座不合格桥梁。与其让它成为“不定时炸弹”,还不如弃修重建。
市民黎先生则认为,海珠桥经过多次修补,已经不能算是文物。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一座海珠桥,比现在修修补补要好很多。
海珠桥“病历”
●1929年12月1日,海珠桥动工修建,1933年建成,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大桥。
●1938年,海珠桥被日军炸弹震坏了中孔开合机械。
●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前炸毁海珠桥。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六个月后海珠桥修复完成并通车。
●1974年,海珠桥动工扩建,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1995年至1996年,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
●2006年至2008年,市政园林局以“海珠桥主引桥大修工程施工”为项目进行三次公开招标,因种种原因全部流产。有关单位只能通过货车禁行、其他车辆限速等方式为大桥减负。
●2009年,海珠桥引桥进行了近年来较大规模的一次维护,用钢板加固了引桥并重新铺设了上桥步梯。
●2011年2月,海珠桥南北向主引桥拆除重建工程预备实施,广州市环保局网站挂出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2011年6月3日至6日,海珠桥再次封桥进行桥梁安全检测。
海珠桥轶事
开桥礼由三位耆老引路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开桥礼最为热闹。当天,有十几万人前往观礼。开桥礼请来广州杰出老人引导市民过桥,这些杰出老人有“三个最”,即年龄最大、身体最健、子孙最多,并从中选出三位百岁寿星:105岁的黄伟、100岁的黄邓氏和刘麦氏,和其他十多位老人一起引导。大批市民高呼“强种救国”等口号,跟着老人过桥。整个场面人声鼎沸,锣鼓喧天。老人们抵达南岸,由汽车公司用车接载环游南华路一周,送回各自家里。
桥上自行车潮曾被称为奇观
1988年,一张名为《上班时间的交通》的照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在这张黑白照片里,黑压压的自行车大军把海珠桥挤得水泄不通。这张入选第十四届国际新闻图片展览和年鉴的照片,被称为“中国自行车王国”的绝版之作和“世界自行车史”的经典之作。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更一度被外媒惊呼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当年有一些外国游客还专程入住海珠广场旁的广州宾馆,为的就是亲眼目睹这个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