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即期汇率依然升值0.2%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13:27 来源: 北国网-辽宁日报看点
12月12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在开盘不久之后就下跌至当天交易区间下限,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连续9个交易日盘中跌停。
跌势凶猛?其实不然。虽然连续9个交易日出现跌停,但是总的升值态势并未改变。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近9个交易日的走势来看,自11月29日的6.3587到12月12日的6.3297,9个交易日反而上涨了290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45%。同时,人民币在即期市场的价格,虽然遭遇了9个跌停,但是依旧达到了0.2%左右的升值幅度。
连续九次触及“跌停”
从11月30日到12月9日,在即期交易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过程中,人民币连续8个交易日触及“跌停”。而本周这种走势依然没有改变。
12月12日,人民币即期汇率在开盘后很快就跌至当天交易区间下限。这被一些媒体称为“人民币兑美元连续第9日跌停”,而人民币出现的这种连续下跌之势为3年来首见。
“这样的走势的确很少见,是应该引起关注的,市场在大量购进美元。 ”新加坡华侨银行谢栋铭对媒体分析。
有媒体也认为,市场在大量购进美元,抛出人民币,这是9天以来人民币盘中触及“跌停”的最直接原因。
同时,“中国经济面临危机,外资开始撤离中国”、“外资做空中国”等说法在坊间迅速流传。对此,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对媒体表示,不存在外资集体做空中国的现象,人民币近期连续贬值,是正常市场行为所致。
他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连跌,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尤其是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人民币走软的预期;二是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偏低,部分持有者想将人民币资产转为美元或其他货币资产;三是欧美一些银行或企业要去杠杆化,需要更多钱来减轻负债,将部分资金回调到本国。
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也对媒体表示,这几天的波动与境外环境影响巨大有关。“不久前,美联储联合各大央行下调美元流动利率,表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的各大银行已经极度缺乏美元。 ”欧债危机使持有大量欧洲各国债券的银行出现大幅度亏损,流动性出现急剧收缩。为了自救,他们会迅速将其在海外投资了结,换回美元。
贬值难以长期为继
尽管人民币“九连跌”是由外汇套利、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市场还是产生了相应的恐慌。
对此,招商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刘东亮表示,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触及交易区间下限,但这并不代表人民币即将进入贬值通道,人民币也不会轻易贬值。他预计人民币的升值势头将延续到2012年上半年,之后在欧债危机、经济放缓、政治博弈等因素影响下,有较大可能进入宽幅双向波动,6.10附近区域将成为明年人民币价格的“天花板”。
实际上,当人们将目光投向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时,还会发现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而且还在升值。
据报道,央行发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11月29日的6.3587到12月9日的6.3352,8天上涨23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37%;而即期市场价格,虽然连遭盘中“跌停”,经过8个交易日,也获得0.21%的升值幅度。
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12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 6.3297元,较前一个交易日上升55个基点。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间价还是即期市场,人民币都在保持升值趋势。
有市场交易员认为,之所以人民币频繁触及跌停板,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波幅限制较窄,一旦市场有波动,容易触及下限,但相比浮动汇率制度的其他货币而言仍然较小。据分析,此前人民币对美元存在单边升值预期,现在市场对人民币和美元都存在升值预期。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增强
不可否认的是,连续触及跌停板,证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减弱。不过另一个好消息是,这也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势正在增强。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企业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张之皓对媒体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下行是人民币汇率市场成熟化的体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常过程。 “人民币汇率下行说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朝更弹性的双向浮动方向发展。 ”张之皓认为。
其实,若未来人民币改变单边升值、呈现更加显著的双向剧烈波动走势,对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不少业内专家都认为,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故事已经结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认为,当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均衡水平。
至于对于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分析人士预计明年仍将延续升势,但升值步伐或将放缓,并更趋向于双向波动。
不过也有媒体提醒,人民币连续“跌停”可能预示着更大层面上的危机: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欧洲的信贷紧缩正在向全球蔓延,3年前全球信贷资源渐近枯竭的情形很可能将卷土重来。
毕竟国际资金撤离新兴市场及其引发的货币贬值表明,全球流动性正在从前几年的充裕甚至泛滥,转为走向枯竭。这或许也标志着债务危机已经演变为信贷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并进入了危机发展的新阶段。
□本报驻北京特约记者 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