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商境遇冰火两重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13:48 来源: 燕赵都市报本报记者 刘勇
相比2009年、2010年车市“大跃进”式的增长,2011年中国车市迎来了比较“平静”的一个年度,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预测,今年车市将仅维持微弱增长。相比于年初制订的恢弘年度目标,市场表现很令一些汽车生产厂大跌眼镜,不仅无法完成全年任务,有的市场占有率也呈现下降态势。不过,市场总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一些车企实现了大幅增长,利润直线上升,发起奖金来也就大方得多。
■年终奖为27个月工资,一汽大众羡煞工薪族
最近,一 则“一汽大众年终奖为27个月工资”的贴子在网上疯传,引来亿万网民关注,并成为近期很多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据了解,这个贴子最早是由网友以一汽大众内部PPT的形式贴到网上,很快成为各大网站争相转载的热贴。在这份PPT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去年12月31日转正的员工,如果全勤上满一年,可获得27个月的“分红”(年终奖),有网友根据内容进行了推算,加上双薪等,一汽大众员工工作一年可拿到63个月的工资。。
对这份贴子的内容,有媒体进行了采访,一汽大众方面回应称,确有此事,但这27个月工资只是以基本工资为基数,并非全额工资,普通员工年终奖一般只有8万元左右,并非天文数字。而据记者了解,2011年年内一汽大众已多次发双月薪,职工的薪水早已水涨船高。有网友测算,在一汽大众当一名普通工人,2011年一年就可以拿到将近20万元,即便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白领也很少能到这个水平。这份PPT中还表明,一汽大众从2007年到今年,双薪的月份分别为2个月、5个月、6个月、7个月和8个月,逐年上升。南方某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竟用了《一汽大众年终奖27个月工资!羡慕妒忌恨!》这样的标题,足见此事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冲击,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编们也难免多少感到一丝醋意。
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达到96万辆,大众品牌销量超过68万辆,同比增速预计为11.6%,大众品牌增速更达到16.1%,大大超过乘用车市场9.4%的整体增长率。今年总销量预计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辆,提前一年实现了百万辆目标。
不光是一汽大众,今年市场上表现不错的车企在奖金发放上大都也比较大方。作为汽车行业中薪酬一直就比较高的上海通用,除了今年5月和10月,其他月份都发了双薪,员工可以拿到21-22个月的工资,整体收入至少也在10多万元。上汽另一家公司上海大众,据称全年可发放25个月工资,整体水平与上海通用不相上下。
相对于一汽大众等车企的红红火火、财大气粗,一些今年表现平平的车企则要低调得多,并未曝出大发放奖金的新闻,但是,据记者了解,很多企业的员工收入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明显。分析一下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内的报表就可以看出来,尽管车市表现远不如预期,但绝大多数车企都保持了赢利,即便是业绩直线下滑的某品牌,今年前三季也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利润。
跟厂家比起来,经销商的日子可就难过得多了。
■压库现象严重,经销商叫苦不迭
“以前一个月卖150台很正常,200台是常有的事,300台也到过,现在要是卖到100台就烧高香了,这两个月也就五六十台的水平,估计老板能挣回费用来就不错了。要不是前些年车好卖、利润也高的时候挣到钱了,也许老板都该沉不住气了。日系车从来没这么难卖过。”一位日系合资品牌销售主管告诉记者,“本来市场变了,销量明显减少,厂家本该对经销商进行扶持,但不仅没有,还大量‘压库’,让经销商雪上加霜。”这位销售主管透露,因为销售人员实行绩效工资,车卖不出去,收入自然就得下来,最近他已经有两三位同事跳槽到其他店去了,或者干脆转行干别的去了。谈到年终奖,他苦笑了一声:“能保证提成正常兑现就不错了,年终奖就不指望了。毕竟现实在这摆着呢,企业不赚钱,拿什么发奖金啊。”
12月初,一位某自主品牌的经销商曾专程找到本报记者探讨有关“压库”的对策。他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库存量就已经达到300多台,可是厂家却要求他在元旦前再提400台,这令他非常苦恼:进吧,销路不畅,短期内也卖不出去,银行利息将是一大负担,400台商品车光停就是个问题;不进吧,厂家制订了诱人的返利政策,不进就享受不到了,而且惩罚措施也很严厉。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这位经销商还是决定进了这批车,“没办法,不进的话今年的返点就拿不到了,一年都白干了,只能这样寅吃卯粮了。”
省内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告诉记者,以前说经销商“三分之一赚钱,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赔钱”,今年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一些日系品牌4S店经营形势不妙,不赚钱或赔钱的比例将有所上升。
有报道称,全世界最赚钱得几家汽车生产厂差不多全部在中国,通用等跨国企业因为中国合资企业的存在,得以顺利度过金融危机难关。为什么在大部分汽车厂家都有赢利甚至创下巨额利润的情况下,国内很多经销商却一直存在着较大面积的亏损呢?
■地位不对等,厂商关系待解
最近有关中国“两庞”收购萨博失败的消息充斥在各大报刊和网站上,在没有搞清对方底数的情况下,贸然出手,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几乎成为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谈资笑料。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集团,庞大未必不清楚其中存在的风险,但对渠道控制权的渴望使其不得不放手一搏。
几乎可以说从汽车市场刚一形成,厂家便牢牢控制着主导权,定价权、渠道管理、标准制订、服务流程等等,几乎所有领域都由厂家说了算,经销商不仅没有话语权,还要经常为厂家的错误决策、内部争斗、市场变化等埋单。经销商几乎不能把厂家怎么样,厂家却可以随时罚款、取消或降低返利、取消广告费,甚至取消代理资格。每到市场形势不好的年度,厂家便不顾经销商的死活,进行大规模“压库”。有的品牌,虽然全国的经销商很多都不赚钱,但这家企业却有几亿十几亿的利润产生,有人把这归结为厂家对经销商赤裸裸的压榨。“经销商吃紧,厂家紧吃”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内汽车行业渠道两端的现状,如何处理好厂商间的关系,是摆在从业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