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网民力挺周小川 认为中国应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7:01 来源: 中国网

  据报道,新年来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应减少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评级的研究,更多“作出自己的判断、避免盲目跟风”。周小川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性较强,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现问题,就大幅调低其评级,在问题发生之前,没有前瞻性的判断,放大了评估对象的好坏,加重了事态的发展。这种“顺周期”操作,导致形势好时“捧到天上”,形势坏时“落井下石”,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有不少网民赞同周行长的观点,并认为此时表态恰逢其时。也有网民提醒说,不能将评级机构的评级当作宏调手段。网民认为,减少对国际评级机构的依赖,根本出路是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

  周行长表态恰逢其时

  不少网民认为行长此番表态将国外评级机构的本质剖析得比较透彻。

  网民“山水居室”说,看到周行长的观点,感觉言之有理。微博(http://weibo.com)主“郭朝飞”也说,周小川的发言还是比较务实的。

  署名“余丰慧”的博客文章说,周小川行长提出应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依赖的呼吁恰逢其时,也非常必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正在发酵的欧债危机,金融机构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显著特点是,惠誉、标普和穆迪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超前预测和预警几乎没有,更谈不上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他们主要的“功劳”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眼看着危机发生不可避免了,就降低危机震源国家以及机构、企业的信用评级,促使危机尽快爆发。另一方面是危机发生后,国际评级机构开始“顺势而为”,频频降低危机震源区国家、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使得危机持续发酵,向纵深发展。

  博主“sum m erxia”说,在全球各个国家和经济共同体出谋划策、拯救本国和地区经济时,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断发声,调低相关国家和经济体的信用评级,这让全球对未来的预期变得很差,加剧了经济恶化的情势。同时,评级机构的评判标准也不是很透明,因为评判的结果还可以调整。就是这样的评级机构让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