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河南湖北争抢正阳集市年馍 日销20万买馍走后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13:05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湖北争抢正阳一集市年馍 日销20万买馍走后门

  开栏的话

  倏忽龙年将至,生活万象更新。

  2012年春节期间,本报开辟《新春走基层》栏目,数路记者将走社区,进企业,听民声,察民情,访寻常百姓家,写缤纷天下事。

  今日推出《新春走基层》首站——

  1

  买“年馍”,需要“开后门”

  首席记者李钊

  在我国,蒸“年馍”最红火的地方,可能要数淮河岸边的正阳县陡沟镇集市了。

  这个不足200家住户的小集市,过了腊八每天上百户人家用劈柴、大铁锅日夜不停地蒸“年馍”,集市的上空弥漫着醉人的馍香……

  11日(腊月十八)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该镇党委大院时,大院里已停满了轿车。

  “都是来买‘年馍’的,集市上蒸不及;蒸馍户过了腊月十六就不接‘单子’了,光接的‘单子’就得蒸到除夕。”党委秘书钟祖利说:这个时候,镇党委最怕来轿车,来人都是提着现金求党委走蒸馍户家的“后门”,加塞买“年馍”的。

  2

  “年馍”声名远播,武汉顾客驾车来“团购”

  镇党委大门外不远处,就是一个蒸馍户,院里堆了一大垛劈柴。记者走进这户人家,见东屋里三人在和面,两人在团馍,一人在往土灶台里填劈柴烧火。灶膛里,火焰正旺,大铁锅上的3笼蒸馍已经圆气。

  周玉勤大嫂停下手中的面团儿,说“烧锅的、和面的是家里人,另外三人是来帮忙的亲戚。从腊八开始,每天凌晨两点起床,一直忙到夜里十点多钟;一天蒸12锅,一锅3笼,一笼61个馍,一天下来蒸2000多个”。

  说话间,大门外响起了车喇叭,周玉勤大嫂急忙跑出屋子。“我是武汉汉正街卖服装的杨妮。”下车的大嫂一进院就亮起了嗓门。

  周玉勤跑进堂屋,翻开本子看了看,说:“入腊月定的‘单儿’,2000个。”杨妮点了点头。

  “大嫂,咋买这么多?!”记者问。“不多。”杨妮掰着指头说:“有俺家的,有给亲戚送的,一家平均不到100个。”

  “咋会大老远跑到这儿?”记者的话音刚落,杨妮笑了:“这儿的馍用面是从农户家买的原麦面,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面、揉馍都是手工,蒸馍用的是铁锅,烧的是劈柴,蒸出来的馍吃着格外津实,越嚼越有味,俺来这儿买‘年馍’已八九年了。”

  走出周玉勤大嫂家的院子,南面隔壁是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洋楼。“小洋楼是俺家的。”正在蒸馍的王石头说:集市上,100多户蒸“年馍”,一户一天蒸两千多个;一个5毛钱,一天一户进账一千多块,集市上已有过半的蒸馍户靠卖“年馍”盖起了楼房。

  3

  注册了手工馍商标,小集市日销“年馍”20万个

  “俺这儿的馍已注册了‘陡沟手工馍’商标,蒸馍户联手成立了原麦面传统手工制作的‘陡沟手工馍合作社’。”镇长侯晓云说:陡沟在历史上是淮河水路码头,早在清嘉庆年间,这里的馍就已名扬山、陕、皖、鄂;这几年,“年馍”变成了“金馍馍”,这里的蒸馍户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一品牌。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家过年不蒸馍了,而是去市场上买馍;原麦面传统手工制作的‘陡沟手工馍’越来越俏销,一入腊月,方圆百里、甚至几百里远的就跑来提前下‘单子’。”“陡沟手工馍”合作社社长刘友山告诉记者:这几年,人们饮食越来越讲究食品安全;南到武汉北至许昌的豫鄂两省的几十个城市,过了腊八每天至少来上千人,日卖出“年馍”至少20万个,且供不应求,扩大蒸“年馍”队伍势在必行。

  线索提供刘辉高万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