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专营存废之争:争论双方互指对方是利益集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13:48 来源: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记者 蒋昕捷 实习生 赵振江 张馨苑 王静怡
自食盐专营之日起,制贩私盐这一古老的产业就从未销声匿迹过。农药废渣盐案件的爆发,再次引发业内对食盐专营体制存废的讨论。
农药废渣盐混入了食品领域,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究竟深层原因,关键在食盐专营体制。
针对此案,业内人士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赋予盐政部门更大的权力,把工业盐也管起来;另一种则认为应该运用市场化手段,取消食盐专营,或者迫使盐业集团降低利润,这样贩卖私盐就没有暴利了。
前者以盐务管理部门的官员为代表,后者则包括食盐生产企业、盐化工行业等相关人士,双方分属不同阵营,都指责对方是“利益集团”。
现行的食盐专营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开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等多项工作,但实施效果不理想,这促使政府开始考虑食盐专营。
根据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度,各地食盐统一由当地盐业公司负责供应。
几乎自食盐专营之日起,贩私盐这一古老的产业就从未销声匿迹过。
四川省盐业总公司成都分公司原经理武超一曾撰文回忆,自食盐专营开始,各种土盐、劣质盐、平锅盐、非碘盐就大量冲击食盐市场。仅据1997年至2000年成都地区统计,已查获的各类私盐多达20703吨,占同期专营公司总销量的6.6%。
值得注意的是,食盐生产企业同样对当前盐业专营制度不满。2010年10月,国内28家盐业生产企业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希望改变不合理利润分成。据当时公开报道,盐业公司的利润大体是生产企业利润的10倍左右。算下来,盐业集团卖“公盐”比卖私盐的利润还高。
在苏州市鲁维宏大盐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先良看来,此次废渣盐案一方面是不法分子的逐利行为,但更主要原因在盐务局和盐业公司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政企合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监管力度可想而知。如果取消专营,由工商、质检等部门联手进行监管效果会更好。
徐先良的这一观点遭到湖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行业指导处处长胡世启的反驳。胡世启认为,应该加强对工业盐的监管,“现在就是因为听到食盐放开的风声,一些不法分子出来赚钱,所以才乱了。”
胡世启指出,消费者分不清工业用盐和食用盐。国外的情况和中国不一样,包括监管力度、国民素质。“我认为食用盐行业比较安全,根本保证就是专营。”
久大(应城)盐业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祝三平则认为:“两方面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应该加强对工业盐的监管,另一方面应适当降低盐业集团的利润。”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透露,实际上自2005年起,盐业改革每年都写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2011年时眼看就要纳入议事日程了,却碰上日本核危机,老百姓“抢盐”事件。
对于这一事件,改革派认为,这暴露的专营体制中计划营销的弊端。反对派则强调,正是因为专营体制,才把危机迅速平息了。
在该官员看来,而取消专营则是大势所趋。国际上,日本等国的专营体制也都逐步取消了。
“食品安全不应该成为食盐行业固步自封的借口。”该官员说,“否则就别市场化了。牛奶、食用油都专营好了。那不是倒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