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通过第二轮救援协议 将获1300亿欧元贷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7:27 来源: 北京晨报新华社电 希腊议会13日凌晨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第二轮救援贷款协议,为希腊避免债务违约创造了条件。
希腊议会300名议员中有278名参加投票,最后协议以199票赞成、74票反对和5票弃权获得通过。根据议会通过的这项法案,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和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韦尼泽洛斯将代表希腊政府签署三份文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提供救援贷款的协议、希腊国债私人持有者的债券置换计划和重新向希腊银行注资的方案。
希腊议会当天通过的这份协议为希腊获取第二轮救援贷款扫清了道路。根据救援协议,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向希腊提供1300亿欧元(约合1710亿美元)的新救援贷款,希腊政府则实施新的紧缩措施,包括将私营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降低22%、年内减少32亿欧元(约合42亿美元)政府开支并裁减1.5万名公务员等。
帕帕季莫斯在议会发言时表示,这一协议将有助于希腊解决债务危机,避免灾难性的无序破产,保护希腊人民的生活水平免受严重冲击。
而组成联合政府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新民主党共有43名议员对议案投了反对票,这些议员随后被开除出各自的议会党团。
■新闻背景
欧元区国家去年7月决定向希腊提供第二轮救援贷款,去年10月又说服银行业对其持有的希腊债务进行减记,但同时要求希腊实施新的紧缩和改革措施。希腊政府3月份将有145亿欧元(约合191亿美元)的国债到期,希腊如果无法得到这笔贷款,将出现债务违约。
■新闻解读
希腊第二轮援助计划前景几何?
希腊议会于当地时间13日凌晨通过了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第二轮救援贷款协议。以政治分歧和民众抗议为代价,希腊又一次在临近最后关头之时,避免了无序债务违约。然而,在第一轮救助计划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第二轮援助的结果如何,各方仍持怀疑态度。
尽管2010年5月希腊获得了第一轮总额为1100亿欧元(1450亿美元)的外部援助款,但自此之后其债务水平和经济状况却持续恶化: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0年三季度的139%升至去年三季度的160%;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萎缩4.5%恶化到去年的萎缩6%左右。
对此,一些批评者认为,希腊的问题在于改革措施执行不力。债务危机爆发两年多来,希腊对改革承诺兑现有限,对外援的胃口却越来越大。这好比往一个漏水的水桶里注水,如果不能堵住漏洞,注再多的水也是枉然。
雅典之所以疏于兑现承诺,还在于欧盟开出的改革药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提高赋税来解决债务危机,而这导致民众福利下降。过去两年来的经验表明,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加剧、失业率升高、政府税收减少、债务状况恶化。
因此,希腊很难有动力去严格执行如此残酷的“财政休克疗法”。最新民调显示,支持继续紧缩的只有38%,而48%的希腊人宁愿国家违约也不愿继续奉行这张欧元区开出的药方。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希腊财政继续勒紧裤腰带
希腊议会通过全新财政紧缩法案 10万民众抗议示威
希腊议会12日通过全新财政紧缩法案,削减公共职位并降低最低工资标准,以获得欧洲联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期贷款。
执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新民主党方面当天把共计43名反对这一法案的议员从议会除名,使得执政联盟的议会席位优势进一步缩小。
政府裁员五分之一
财政部长埃万耶洛斯·韦尼泽洛斯在投票表决新一轮紧缩法案前说,除推行紧缩,希腊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项法案希望借助削减工资、退休金和工作岗位,达到今年削减33亿欧元(约合43.5亿美元)开支的目的。法案12日在议会通过后,五分之一的公共职位将遭裁撤,最低工资标准将下调五分之一。
政府内部出现分歧
在国内层面,希腊政府内部因是否再次推行财政紧缩出现分歧。先前的联合政府执政党之一、极右翼政党人民东正教阵线4名部长或副部长已递交辞呈。在12日的投票过程中,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新民主党内部同样出现不和谐声音。22名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议员和21名新民主党议员因反对法案遭除名,致使两党在议会300席中所占席位从236席下降至193席。
在欧洲层面,欧元区各国领导人仍不断向希腊方面施压,希望后者履行承诺,推动改革。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认为,对希腊而言,一味提供援助并不能“治本”,希腊需要“解决经济竞争力缺乏这一症结,执行大规模结构改革,否则,希腊无法走出危机”。
抗议者与警方冲突
为抗议政府新一轮财政紧缩措施,大约10万名示威者走上首都雅典街头。一些人向建筑物投掷燃烧瓶,与警方发生冲突。
警方说,34座建筑起火,包括一座电影院、一家银行和一间咖啡厅。数十名警察和至少37名示威者在冲突中受伤,23名涉嫌从事暴力活动的嫌疑人遭警方逮捕。另外,希腊国家电视台报道,暴力示威蔓延至旅游胜地科孚岛和克里特岛。
蒋骢骁(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