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外媒称世界原油生产或在2015年陷入短缺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17:20 来源: 新华08

  新华08网北京2月20日电 西班牙《起义报》近期刊登赫尔曼·戈赖斯·洛佩斯的一篇文章,题为《迈向世界饥荒?》,摘编如下:

  这个10年全球对石油的依赖仍将继续,每年石油消耗量都占到一个石油大国储量的一半,而替代能源仍然需要大量补贴才能在发展中国家变得可行。

  由于氢技术仍处在初级阶段,加上石油活动不景气,各大石油企业不能放弃目前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因此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对石油的依赖。

  目前只有天然气是石油匮乏情况下的唯一替代能源,但天然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衰落也不会比石油晚很多年。因此一些国家已准备了在关键时刻保障国内供应能够支撑数月的战略石油储备,另一些国家则正在悄悄采取节能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到2020年美国将减排28%,中国则已经制定了“能源五年计划”,将到2012年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作为目标。尽管绿色和平组织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增长率太低,仅为1%”,但中国的煤炭消费却占到了能源消费量的70%。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15年内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将是现在的两倍。

  根据路透社的消息,201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提高了1.2%,日产量达1027万桶。增产的主要发动机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开采的万科尔油田。2011年该油田总产量实现了1500万吨的目标(日产量30万桶),是通过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出口中国的主要原油来源。占俄罗斯出口石油30%的欧盟必须要适应普京的能源敲诈。

  说到伊朗,专家认为该国拥有继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后已探明的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但目前伊朗仍缺乏从深井采天然气的必要技术。此外,伊朗石油产业急需大量投资,因为其可能面临遭受不可逆毁坏的风险,而伊朗政府制定的“五年计划”(2010年-2015年)中规定将在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领域投入1550亿美元,但伊朗与美国在核问题上的冲突以及可能的外资限制制裁都将使该计划落空。

  在美国进口的原油和其他衍生产品中,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占38%,其中委内瑞拉就贡献了21.6%,尽管近年来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降幅很大,但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其仍是欧佩克成员国中第二大石油供应国。

  我们是否面临新的石油危机?尽管市场前景还不明朗,欧佩克目前仍维持对2012年世界石油日均需求8901万桶的预测,即2012年世界石油日均需求量增长维持在120万桶不变,年增长率为1.36%。

  不管怎样,石油市场的复苏和需求主要依靠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带动。中国的石油需求从未停止过高速增长的脚步,目前已经达到日均820万桶,而其产量只有日均386万桶,因此其净进口量需达到日均434万桶,在市场总交易量中占近10%。2011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量相当于全球总增量的50%,中国也将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不过,2008年至2010年两年间,世界原油价格的停滞导致各石油生产国无法实现有竞争力的价格,也因此无法获得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找寻新油田所需的必要投资。这些因素加上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艰难复苏和世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都将导致世界原油生产不排除在2015年陷入短缺危机。

  而作为欧佩克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的伊朗,一旦面临美国的军事干预,很可能阻断目前日均运输量在1340万桶的霍尔木兹海峡运油通道。

  以上种种因素都很可能导致石油告罄的紧张局面以及原油价格飙升至2008年的水平(150美元左右),这将大幅提高运输和农业肥料的价格,加上全球主要粮仓遭受的异常干旱和洪灾,以及这些国家为保障自给自足而出台的商品出口限制,都将使得世界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粮价飙升至天文数字,最终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

  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在内的基础粮食的短缺以及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中价格飙升的趋势都可能在未来10年内无法得到缓解,直至到2016年达到其顶点,其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城市化进程和超大规模旅游业所带来的自杀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耕地面积锐减。

  其次是新兴国家因中产阶级的强劲崛起及其可观的购买力将导致其消费支柱的改变,加上美元的衰落和石油价格的波动都将使原材料市场投机性投资大量撤离。

  此外,第一世界国家对生物燃料技术应用的日益增加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将大量消耗作为生物燃料主要原料但同时也是主要基础粮食的玉米,世界主要粮区出现的异常干旱和洪灾更是雪上加霜。

  全球可能迈向的饥荒将主要影响安的列斯群岛、墨西哥、中美洲、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埃及、印度、中国、孟加拉国、朝鲜和东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灾将尤为严重,分析人士预计全球饥民数量将由目前的10亿人增加至20亿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