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险企偿付能力制度改革露端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9:35 来源: 华夏时报

  险企偿付能力制度改革露端倪

  债权融资渠道有望率先拓展

  本报记者 叶琪 龚萱 北京报道

  在险企寻求融资输血新工具的路上,债券市场的大门将首先向它们敞开。

  “在今年保险业面临的重大制度改革中,资本补充机制的改革应该最急切。”日前一大型保险公司高管告诉记者,为此今年监管部门将很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保险公司拓展新的融资渠道,而其中次级债券、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这类债权融资工具将最有可能率先放开。

  同时,与之相关的偿付能力制度改革近来也露出一丝端倪。德勤近期发布的《2012年中国保险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称,尽管今年的保监会全国工作会议上并没有提及此项改革,但有些改变已在悄然发生,比如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标准监管委员会在2011年10月的换届中加入了更多技术人员,也首次引入了会计和精算方面的专业人士。

  “偿付能力制度改革虽然短期内不可能出台,但或许会在监管层形成一些共识,如果调整的话标准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下降。”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认为。

  融资压力

  当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尚未进入稳定盈利期,内生资本显然不能满足业务增长需要。

  “若保费继续增长,保险公司得相应增加资本金,而近两年来资本市场低迷,股票市值下降也给险企资本金带来压力,因此未来中期,保险公司的资本金需求是很大量的。”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分析师夏平对记者表示。

  股东注资、公开上市、发行定期次级债务——这是目前保险公司的三种外部融资渠道,而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阻力:向大股东要钱很困难;上市融资路途漫漫;发行次级债务也有限制。

  德勤研报称,2011年共有13家险企获批发行次级债,总量达577.5亿元,另有超过30家保险公司通过增资形式完成股权融资,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2010年全年仅有557.2亿元的融资规模。

  与之前融资潮中多家中小保险公司不同,去年以来出现的新现象是,越大的公司越缺钱。

  2月8日, 中国平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人民币可转债的议案,并称可转债还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但乐观预计今年三季度有望实施发行。据悉,可转债在转股之前不可直接计入偿付能力资本,而转股周期较长就会影响到平安一段时间的偿付能力,那么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

  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对此回应称,“我们留意到保监会近期正在研究建立更完善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机制,因此我们正在积极寻求得到保监会的支持,争取这部分可转债直接计入偿付资本。”

  另外,上市不久的新华保险2月初也抛出了150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其中包括100亿元次级定期债务和50亿元的混合资本债。

  “其实平安、新华的发债计划已经预示,未来监管层最可能放开的融资工具就是可转债、混合资本债。”上述保险公司高管指出。

  放开债权融资

  据悉,保险公司目前发行的次级债务是非流通的非次级债券,也不能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较差的流动性增加了发债成本和发行难度。

  “次级债券、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这类债权融资,虽然最后都要还债,但相对来说也能提高保险公司的股本回报率,所以股东也愿意在监管层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债权融资来提高他们的股本回报率。”夏平表示。

  据其介绍,次级债需要一定时期,5年或10年,另外若它计入资本金也会依到期年限逐步递减,所以适合满足短期或中期的融资需求;可转债由于兼具两种特性,如果资本市场比较好的话可以转化为股权,这样会变成一种长期的资本;而混合资本债相对于次级债而言拥有更长的期限,并且其清偿顺序列于次级债之后。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记者,“任何债都是要偿还的,增加负债就保险公司而言也不愿意,欠债越多,若资本市场环境不好,越难以偿还。就算发行可转债,也要看资本市场的走向,若走向不好,则压力更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