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环保部官员表示大气污染联控上半年或出规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14:17 来源: 环球网

  持续的灰霾天让其元凶PM2.5走入公众视野,而公众的疾呼又将其推入“新国标”。在环保部门迈出了监测步伐的同时,减排的步子也在加紧。细小粒子PM2.5,步步倒逼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出台。在昨天环保部“新国标”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官员表示,目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正在加紧制定,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

  ■问题

  区域城市相互影响

  据统计,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联片发展,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

  研究数据显示,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氮氧化物为12%~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26%,区域内城市大气污染积累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气一般在一天内先后出现。

  而以目前的大气环境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的措施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目标,但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难以解决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

  ■探索

  区域联合保障空气

  为保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华北六省份、长三角三省市和珠三角地区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领导小组,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编制实施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进行了区域联合的探索。

  2008年,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其中12天达到一级标准),创造了近10年来北京市和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水平,兑现了奥运会空气质量承诺。但是奥运过后,这种临时性的联合防控措施随之解除。

  ■方向

  大气治理走向区域联合

  2010年5月,环保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我国将在重点区域开展大气联防联控工作。

  重点区域是指我国经济活动水平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区域,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成渝等12个重点区域。这12个重点区域占全国12%的国土面积,却集中了全国近42%的人口,产生了近67%的经济总量,消费了42%的煤炭,单位面积污染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5倍。

  “新国标出台,将让大气治理走向区域联合。”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专家称,目前环保部已初步拟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已征求两次意见,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如何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一些学者、专家给出建议。

  ■建议

  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

  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跨省区域,成立由环保部牵头、区域内各省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其他城市群成立由主管省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域内各地区轮值召开年度联席工作会议,通报联防联控工作进展,研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环评区域共商

  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组织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开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他城市群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确定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布局。对区域大气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火电、石化、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项目,综合评价其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征求相邻城市环保部门的意见,作为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

  遇重污染事件及时预警

  加强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建立区域重污染事件应急预警,构建区域、省、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出现区域重污染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警,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限产,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紧急控制措施。

  区域通道上设立监测点

  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已有城市监测网基础上,各省(区、市)建设3个及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外地区或区域输送通道上分布均匀的监测点位,所有监测点位对包括PM2.5等开展全指标监测。

  ■对话

  唐孝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组长

  谈联防联控

  需要政府层面介入

  记者: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可以说更严格了,标准的严格,是否会深化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唐孝炎:新国标的修订,上了国务院的常务会,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表明国家的重视。我认为,这对环保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可以做很多事。用更严格的标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这也是环保部急于出台标准的原因之一。环保部没有权力控制政府其他方面的行动,现在只有在环保方面加压,加了压力后,别的地方总得动一动。

  记者:最近,针对PM2.5和臭氧的治理,环保部正在研究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这个情况您了解吗?

  唐孝炎:联防联控规划制定我没参加,但是要搞区域联防联控,还是2010年初,我们十几个院士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当时也是环保部的动议。

  其实大家意识到大气区域问题,也是从对PM2.5的研究开始。因为PM2.5、臭氧,基本都是二次污染物,并且PM2.5是比较长寿命的,输送得也比较远,所以区域性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2010年初,我们写信提出区域联防联控。

  记者: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有人提出建立“大气联防联控联席制度”,以及对重大项目“环境影响会商制度”,对此,您怎么看?

  唐孝炎:大气联防联控联席制度是首要的,因为大气问题是区域性的,但是要把这个区域做到非常好的协调机制,还很困难。

  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规划都是各个省份自己做的,即使由环保部出面协调,也只能协调环保措施,不能协调它的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它的产业结构。这里面牵涉的因素,单靠环保一家做是做不了的,环保部没有权力去影响别的部门,必须要在国家这个层面,对于地区来讲,也必须是在政府这个层面。

  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会商制度也很好,但实施起来与联席制度存在同样的问题。

  谈奥运经验

  把对天气的应对常态化

  记者:您是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的组长,奥运期间在大气控制方面有什么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唐孝炎:一个最主要的是在不利天气系统下应急措施的采取,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很多污染源都停了。奥运期间,是把所有的力量都动用起来了。气象方面,把非常有经验的专家聚集到一起,每天都要进行会商,环保部也花了很大力气。

  比如奥运第一天的开幕典礼,那一天的天气非常危险,2008年8月7日会商的结果是:8月8日开幕的那一天,天气系统是很糟糕的,静风。那时候很多媒体记者问,8日还开得成开不成,要不要延期,可是中国人很坚决,回答说“我们不会延期”。

  “不会延期”这一句话是很简单的,但实际上底下动作是很大的。环保部出动了6000多督查员,到北京及周边地区对污染源进行督查控制,严格地管理电厂,另外山西把焦化厂全部都停掉,这样一直紧张到8月8日上午,才有把握说,开幕式可以了。

  记者:但这毕竟是重大活动期间,平时很难有这种力度。

  唐孝炎:对,奥运后,这种制度就结束了。目前,我们不能把GDP和城市化率降下来,所以,就得想办法,用外因来控制内因。在污染源不能立刻削减下来的情况下,那么就利用控制天气系统,根据对天气系统的了解,来控制哪些污染源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削减。这个我已经建议多次,就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把这种临时措施再利用起来,让它常态化。

  记者:怎么做到常态化?唐孝炎:所谓常态化,就是对天气系统做进一步的研究,弄清楚天气系统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某一个天气系统下,哪些污染源是主要贡献者,另一种天气系统下,又是哪些污染源是主要贡献者。天气系统不同时,重点控制的污染源就要不一样。

  记者:这是否和建立重大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是一个道理?

  唐孝炎:我不赞成应急这两个字,我说的是要常态化。应急是在什么状态下呢?就是90%以上天气是达标的,没什么问题了,只有不到10%的天气会出现问题,那么应一下急。

  你现在20%~30%的天气都不好,你应什么急,不能叫应急了,就要认真对待,把每种天气系统和哪种污染源的关系都搞清楚。(本报记者王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