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物价凶涨致在粤外出务工人员负节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15:44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粤外出务工人员月均基本生活消费1288元
物价凶涨,务工惊现负节余
羊城晚报讯 记者薛江华,通讯员冯宇航、赖南辉报道:5日,广东省政协发布了新鲜出炉的《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粤外出务工人员每月平均的基本生活消费为1288元,并随物价上涨不断提高,转移消费落差(即现工作地点与原户籍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相比)平均为1.79倍,出现了务工最终“零节余”甚至“负节余”。
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4.5%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25.3%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压力,49.2%有轻微的心理压力。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生活当中的最大烦恼进行统计,子女教育(32.2%)、条件艰苦(26.8%)与医疗问题(17.5%)是他们最担心的生活问题。
《报告》指出,“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广东劳动力转移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看,劳动力转移还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没有实现把人和物、人的发展和产业发展统一起来、切实增强发展后劲的目标,在基本解决“转出去”之后,没有真正解决“留得住”和“能致富”的问题,没有真正提升广东人口结构和人均发展水平,而这正是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所在。
报告看点
城乡收入比缩小到三倍以内
《报告》显示,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以来,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87: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3%。
同时,劳动力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配置进一步合理,全省各地均有超过70%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为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收入差距不大。粤东、西、北地区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比重从66.8%上升到76.9%,珠三角由33.2%下降至23.1%,新增劳动力同比下降122万人。
提供月薪仅为期望值一半多
调查显示,企业愿意为转移劳动力提供的月薪为1778.7元/人,远低于劳动力自身的期望月薪值3441.6元/人的报酬。
据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邬锦雯指出,广东缺工常态化反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高、保障不足、尊严情感缺失等问题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
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导致转移的动力不足。近两年物价飞涨,尤其是农产品和房地产价格(包括房租)上涨幅度更大,导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出现了务工最终“零节余”甚至“负节余”。劳动力工资上升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转移劳动力实际收入呈下降态势。
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时特别关注到工资等成本因素对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实业投资的影响。邬锦雯认为,化解这一矛盾需要谋划新的制度性突破。
农村土地制度制约积分入户
《报告》指出,46.8%的劳动力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制约积分入户政策实施,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大量农民工处于“既不想进入城市就业,也不想从事农业生产”的无所事事状态,田地撂荒现象突显。
农民工对政府在农民工入户城镇、心理健康保障、生存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都低于65%。在此情形下,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较低,只有17.2%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此外,各种收费制度也给务工人员带来负担。在城市不能融入、想得到的得不到、未来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一旦城市经济不景气,农民工就回流到农村。同时,转出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隐患凸现,部分农村转出地的实际人口结构以老人、妇女、小孩等弱势群体为主。据调查,家庭中有6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占全部人员的61.3%,老龄化趋势加剧,呈现出“老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迹象。
“洗脚上田”后“回流”严重
邬锦雯指出,《报告》还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缺失问题。农村劳动力被动参加转移培训,选择培训项目的话语权不强,16.1%劳动力认为需要再培训。近47%的务工者认为培训内容不深,有39.7%认为培训覆盖面不广,有31.6%认为培训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对接。部分地方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只忙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存在培训走过场的现象,虽解决了“洗脚上田”的问题,但技能素质仍未“脱胎换骨”,转出去的劳动力多从事低端劳动,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动力转移后“回流”严重。
邬锦雯认为,与产业转移累计226亿元的总投入、甚至“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220亿元扶持相比较,目前劳动力转移每年7亿资金投入面窄而且严重不足,显得“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