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遭遇中国式打假难题 负责人称力不从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16:39 来源: 北京晚报“意大利户口”的假货不易打
意大利政府派出专门人员来华打假 遭遇中国式打假难题
本报记者 赵喜斌
“来自意大利的时尚精品”、“诞生于罗马”、“意大利总部”……配上这些词语的产品一下子就提升了身价,变成了有着意大利“户口”的洋品牌。洋品牌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殊不知它们的身世却来得十分蹊跷。
日前,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知识产权部向许多打着意大利旗号的企业开炮。第三次将10家假托意大利品牌的中国企业名单递交给相关部门,加上之前的两次,共有30家中国企业被举报,其中不乏国人熟知的品牌,如“老人头”皮鞋、“里奥纳多·达芬奇”的陶瓷产品、“米兰空气”的服装等,其中以服装企业居多,还有一些生活厨具企业。他们的打假,主要针对和意大利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企业,那些能扯上关系,拉大旗作虎皮的企业他们还暂未顾及。
意大利缘何来华打假?伪意大利品牌又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产品有了意大利的“户口”?
来华打假
要维护意大利制造
在中国的形象
东三环旁的京广中心,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中,摆放着中国传统的木制桌椅,墙壁上挂着欧式风格的建筑画。东方与西方的特点交融在一起,这里是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知识产权部北京工作室,打假的主角意大利人戴胜乔是工作室的负责人。
2010年7月20日正式运转的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是给意大利在中国运营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帮助,在宏观上引导意大利企业,让他们了解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避免法律的风险。
戴胜乔在工作室成立三个月前来到了中国,他在一次逛街时发现,某个品牌声称源自意大利,这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品牌在意大利我从未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
戴胜乔带着翻译与销售人员攀谈起这个品牌与意大利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销售人员闪烁其词,让戴胜乔产生了疑虑。在商场中他会特别留意品牌的宣传,遇到带有意大利字样、国旗的品牌,他总要上前问几句,“有的时候销售也说不明白,就只含含糊糊地告诉我,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告诉我这个牌子跟意大利没有关系。”
“我突然觉着,天呐,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戴胜乔在意大利从未发现某个产品假托某国的名义销售。
“打假”的念头在戴胜乔的脑海中出现,戴胜乔认为,打假并非专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样应该打击假托某国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产品,“工作室没有改变设置时的初衷,现在进行的打假,也是和设置办公室的目的一致,维护意大利制造在中国的形象。我们反对的是那些并非意大利制造,或者与意大利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宣传过程中,虚假宣称自己是意大利的品牌,以提高售价,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搜集证据
公开的意大利电话是私人电话,与地址也无法对应
一摞近20厘米厚的资料包含了假托意大利产品的前世今生,戴胜乔并未将资料锁进办公桌,而是用绳子捆好后置于书架上。在他看来,这些资料并非秘密,而是随手可得的公共信息,“获取信息的来源还包括去商场逛逛,展会、朋友或是消费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一些宣传册是企业自己在展会中给我们的,像他们给所有的消费者一样,资料还包括产品网站的内容以及公司在相关部门注册商标后留下的信息,我们通过查询商标注册的信息库而得到的。”
戴胜乔和他的同事再根据所有公开的信息,将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产品生产商留下的电话和地址信息再进行逐个核实。
在一个展会上,戴胜乔在一家床垫展台上看到了意大利被印在了宣传册中,“意大利以赛亚床垫”的宣传语遍布展台。戴胜乔仔细观察发现,意大利国旗被顺时针翻转了90度,产品上也直接标识出“Made in Italy”(意大利制造)。
“床垫36000元一个,这是展会上的打折价。意大利的产品,很不错的,今天便宜卖你了。”销售人员这样告诉戴胜乔。
戴胜乔通过查询后发现,此品牌床垫的生产商是一家在东莞的台资企业。以赛亚在中国和意大利均注册了商标,商标的所有人均显示为“东莞以诺崴家具有限公司”,自称产品由“意大利环保设计师”设计。
在宣传册上写着“意大利总部”,并留下了电话与地址,戴胜乔拨通了该品牌在意大利总部的电话,但是却让他颇感意外,“在宣传手册上印着意大利总部的地址和电话,但是通过核实,意大利的电话是一个退休女士的私人电话,传真也是一个私人的电话。电话与地址无法对应。公司是一家台湾公司,在东莞有一家子公司,但是假托意大利之名,说在意大利有总部,但是其实根本不存在。”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的官网已经无法打开,一位工作人员只是含糊地表示,床垫生产者是一家台湾公司,在意大利购买了原材料,在东莞的公司进行生产,所以他们在宣传材料上写上了意大利产品的字眼。
戴胜乔和他的同事通过将数据库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找到产品与意大利是否真有关系。用这样的方式一共核实了三批共30家涉嫌假托意大利产品的公司,“这个现象很普遍,不仅是声称公司在意大利,有的宣传说有意大利的设计师,是意大利的商标,产品设计来源于意大利,或者有怎样的渊源与故事,调查发现都是不实的宣传情况,这些产品与意大利的那份关系是不存在的。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个品牌与意大利没有关系,但是在调查后发现,品牌与意大利确有关系,这样的品牌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名单中,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关注的达芬奇家具。”
调查趣事
宣传册上的同一个人去年是模特,今年变设计师
在戴胜乔的眼中,假托意大利产品最“搞笑”的是一家制表企业。
戴胜乔是在2010年的一次礼品展会上遇到的这家企业,宣传册上运用了意大利全景风光,产品名称采用了意大利一个著名广场的名字。戴胜乔翻开宣传册,其中印了一幅意大利地图,但是相对应的地名却让他一头雾水,“在地名的拼写中错误百出,威尼斯(Venice)写成了VENICO,几乎每个城市的名字都被拼错了。”
在去年,戴胜乔又在展会中拿到了这家公司的宣传册,彩色的小册子中多了设计师“马利安奴先生”的介绍,“这个设计师看着特别眼熟,我就翻出了2010年的宣传册,发现这个设计师多次出现在那年的宣传中,他的身份是一名手表展示模特。但是同样的人,在第二年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设计师。”
记者看到在宣传材料中,公司提到这个品牌是源于意大利的经典设计,是由独立设计师马利安奴先生设计。在设计师照片旁,留下了签名,“这个签名我根本就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马利安奴在意大利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
名为圣马可的制表企业官网中写着“来自意大利设计的时尚精品”,首页中有中文、英语和意大利文的链接,但是英语和意大利文的链接都无法打开。
记者通过查询发现,企业在香港和深圳都注册了公司,在查证所有股东人员后都没有发现意大利人,股东均为中国人。这家公司于2010年成功注册商标,在中国的商标申请者同样为一名中国人。
圣马可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标注产品产地在意大利,产品的产地是在深圳。手表是融入了意大利的浪漫风格并引进日本和瑞士的先进管理及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并创新的,产品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记者发现,圣马可手表的价位多在一千元左右,普通手表六七百元,外观精美一些的两千元以上。
戴胜乔拿出了一份商标注册审批复印件,“在2009年,这家公司向意大利的商标局提交注册圣马可的商标申请,但是被驳回了,申请人也是一名中国人。”
打假难题
工商总局建议到各地去投诉,但这让我力不从心
在2011年7月1日、2011年10月18日、2012年2月29日,戴胜乔所在的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知识产权部北京工作室分别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三批涉嫌假托意大利产品的名单。记者发现,名单中有7家服装企业,6家眼镜生产商,4家箱包皮具生产企业以及家具、厨具、床上用品、建材和汽车用品企业。
戴胜乔介绍,之所以要以意大利政府部门的名义向中国知识产权局投诉,是因为这些虚构的“伪意大利品牌”在意大利并不存在,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扭曲的是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机构出面打假。
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质检等不同部门,因此相关信息已经及时转送职能部门。一些事情处理需要时间。同时,还有一些信息涉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
在戴胜乔的手中,一直保留着一份去年10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的回复,也是他三次提交名单中唯一的回复。回复称,已驳回了“尼诺·费雷”(Nino Ferletti Italy)、Bestibelli 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至于一些涉案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为,回复称意方可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工商总局商标局驳回了两个带有意大利和米兰注册商标的申请。工商局有规定在行为发生地的工商局进行投诉,建议到各地去投诉。但是这让我力不从心,一个只有五六个人的办公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投诉和举报变得不很现实。”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戴胜乔还在搜集着下一批假托意大利产品的企业,在调查后他将向相关部门提交第四份涉嫌企业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