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过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15:59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经济实力提升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最优的改革路径,是先由国内的金融改革深化入手
文/伊藤隆敏 编译/王健 史晨
编者按: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热议,但在推进时点、路径设计等问题上的深度研究还远远不够。由美国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协会资助,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伊藤隆敏此前发表了论文《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风险》,对改革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财经国家周刊》将其择要编译,介绍给国内读者。
由于担心金融市场自由化可能伴随的混乱,过去其他国家面对类似中国当前的机遇时,并不太愿意争取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日元和德国马克有了代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机会,这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常项目的持续盈余。然而由于担心过度资本流动可能的风险,日本和德国在那时均没有放开国内金融市场,也没有放松资本管制。
与日本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上升到第二时的状况相比,在寻求国际货币地位的过程中,中国似乎具有更多更成熟的条件。如果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可以得到充分保证,那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时间表,人民币原则上将在2015年被加入到与特别取款权相挂钩的“一篮子”货币之中,这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广泛使用。
何谓国际货币
要称得上是“国际货币”,其需要能够被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国际结算和金融产品计价。
国际货币的首要功能是计价,可以在发行国以外使用或持有。不仅仅局限于发行国居民间的贸易,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非本国居民间贸易中使用,例如泰国和日本进行国际贸易时使用美元。
国际货币的第二个功能是交换媒介。用于贸易和证券交易结算的货币和用于计价的货币大都是同一种,尽管理论上两者可以不一样。除了私营部门间的国际结算,国际货币也被用于官方的国际支付。而人民币正逐渐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国际支付中,例如目前已经可以在老挝、越南和缅甸边境贸易的现金结算中使用。
国际货币的第三个功能是价值储备,即允许国外投资者交易以该货币进行计价的大额存单和证券。对于债券而言,国外投资者已经可以在中国发行或认购;股票市场则由于资本管制,国外投资者涉足不深。如果一种货币由其他国家以外汇储备的方式持有,那么它就起到了价值储备的职能。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之外,全球“其他储备性货币”的份额由1.6%升至3.1%,其中很大程度可能是源于人民币的贡献。
改革的路线图
对于中国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外市场已做出积极回应:愿意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和储备。但使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中国政府还必须采取若干重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全解除资本管制。但要安全地解除资本管制,国内的金融环境先做好准备非常重要;而要部分开放资本账户,本身又要求具备一些先决条件。
解除资本控制之前,首先必须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的体量。否则,大规模资本流动可能会破坏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正如1997年大量资本的流入,完全支配了众多亚洲国家相对小的金融市场,进而引发了货币危机。但因为中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可以避免类似“大鲸鱼在小池塘里翻云覆雨”这一问题。然而要挖掘这个潜力,并改变当前“大经济体小金融部门”这一局面,中国反而需要允许外国公司自由进入其金融部门并解除利率管制。
在国内市场自由化之前,应强化监督和规制的制度,使国内市场能真正独立于政府。监管机构应公平对待各金融机构,并能够在与其他国家当局的协商中运用现代监管技术。否则,金融机构将会超过其自身的资本实力去冒险,从而形成泡沫。这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存贷危机,以及90年代日本银行业危机的症结所在。
建立起独立的监管机构,还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机构和安排。政府应减少其持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份额,因为对于国有的金融机构,政府自己的监管部门要客观处理会有难度。同样,地方政府也应明示,自己在为当地发展而成立的合资项目中承担多少责任。隐性的担保往往无法持续,进而导致市场危机或者外国资本的突然撤出。类似这些问题,应当设计并落实一个可信赖的存款保险制度。
除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中国还需要通过发行不同期限的国债来深化其资本市场。因为政府债券是基准性的安全资产,而众多证券组合投资的理论和实践中,都需要有安全资产的存在:如果没有其作为基准价格,其他债券,如企业和抵押担保债券将无法定价,投资者亦无法构建最优投资组合。借助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中国将可以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后者有利于防止在亚洲普遍存在的、对银行系统的过度依赖。
此外,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曲线的国债产品,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以满足他们对不同期限国债的偏好。即使某位投资者觉得特定的期限(例如十年)不合适,他仍可能留下来,只是转而选择另一期限(例如一年)的债券,这有利于缓和突发性的资本外流。
三种改革前景
最优的方案,是国内改革先于对外改革,即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发行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并允许本地和非本地居民认购债券。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取消对外商股权和债券投资的管制,同时放宽居民境外投资的控制。
而汇率制度应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机制,其中在很大一块区域内无需干预。如果当前的汇率果真被低估,为配合这一制度转型,可伴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一次性升值。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推进可以免去诸多障碍。
次优的情况,是沿着现有趋势,摸索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并保持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慢步调。但如果下一步改革过迟,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将遭遇困难。由于境外持有人民币的增多,有些可能会流回到中国境内,这种国内流动性过剩可能会导致经济过热,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当然,经济过热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而得到抑制,但这可能会与中国对出口部门的承诺背道而驰。另外,中国也可以把提高利率作为应对措施,但这将造成失业问题,特别是在非贸易部门。
简而言之,除非支持性的金融改革较快启动,否则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遭遇瓶颈。如果中国真有决心将人民币发展成为有国际价值的储备货币,国内金融部门的改革必不可少,否则中国将面临与其贸易伙伴的更多摩擦。目前,中国的汇率政策已遭到各国指责。而如果这些国家今后持有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操纵汇率”的责难之声可能愈加刺耳。但如果使用人民币变得更加普遍,不仅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国外机构也能够交易人民币,批评之声将随之偃旗息鼓。
第三种可能的情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将随其负作用的显现而减弱。例如若外部自由化产生不稳定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将导致国内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要求放缓国际化和改革进程的压力可能会增加。
2009年4月,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街边货币兑换点大门上印有人民币的标志
【短评】
此项研究由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参与资助,这一智库的权威性和级别之高,以至于国内常常将其误译为“委员会”,很容易和美国政府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相混淆。事实上前者是一个独立的、非党派的智库,在美国各类智库排名中基本都稳居前三。
其下辖的研究项目涵盖区域经济、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而其主办的《外交事务》杂志是最具影响力的外交杂志。推动二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提出冷战“遏制”战略、发表预测世界秩序变局的《文明的冲突》……这一智库,孵化了诸多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重大政策和思想。
伊藤隆敏教授曾是日本经济和财政政策委员会委员,这类经济学家真正受过政策制定的历练,更受智库青睐。其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的汇率、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宜早不宜迟,但要遵循精心设计的路径:只有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夯实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才有能力克服伴随改革的各种副作用。
(王健系注册金融分析师,史晨系本刊研究总监,实习记者马岩亦有贡献)